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译文
在天之尽头踏上孤独的旅程,沿着淮河又向着吴地前行。战乱离散哪里最为严重,能否平平安安回到家中?树木尽头云朵低垂旷野,桅杆稀少月光洒满平湖。满心伤感绕着村落行走,应该很少有旧日的耕种农夫了。
###鉴赏
此诗开篇点明孤独的远行之途,引发对自身境遇和归乡情况的担忧。颔联以战乱之问,传达出对世道和自身命运的忧虑。颈联写景,“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描绘出开阔而寂寥的画面,烘托出旅途的孤寂。尾联写村落景象,旧耕夫稀少,以小见大,反映出战乱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
“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这里描绘了荒凉的景象,树木被砍光了,天空的云很低垂在荒野上,稀疏的船只在月光下的湖面上,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让我联想到战乱后的乡村,田园荒废,人口稀少。
“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诗人看到村落,心中感到悲伤,因为原本的耕夫应该不多了,说明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农业生产荒废。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对乱世中百姓生活的同情,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诗人可能是在江南一带行旅,目睹了战乱对乡村的破坏,触景生情而作。背景应该是唐末或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用户可能是一位诗词爱好者,想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他们可能正在学习古诗词,或者对唐代历史感兴趣。
让我再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的题目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作者和题目,但从内容来看,应该是一位关心民生的诗人。创作背景应该是在战乱时期,诗人行旅江南,目睹了乡村的荒凉景象,有感而发。
好,我已经梳理清楚了,现在可以返回创作背景了。
唐末或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诗人在江南一带行旅,目睹了战乱对田园村落的破坏。沿途所见:淮河两岸,原野荒芜,树木被砍伐殆尽,稀疏的船只停泊在月光笼罩的湖泊边。村落间少有耕夫,一片萧条景象,令人触目伤怀。
本文标题:久不得张乔消息_郑谷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875.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