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译文
曾经同心之人忽然已经离别,昨日之事刚刚成为往昔。独自在幽静的小径上再次探寻,绿苔上还能见到往日的行迹。秋日的书斋正显得冷落、闲散,烟霭笼罩的水面很快就到了黄昏。忧愁层层叠叠积聚而来,不是你就无法开解。
###鉴赏
此诗围绕离别之情展开。开篇点明与同心之人的离别,时光流转,昨日之事已成过去。接着描绘独自寻幽径,见绿苔行迹,以景衬情,尽显孤寂。秋斋萧散、烟水昏夕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清冷、落寞氛围。最后直言忧愁深重,唯有对方可解,将对离人的思念与依赖之情抒发得真挚深沉。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地传达出离别的怅惘与相思之苦。
第二联“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诗人独自在幽静的小径上徘徊,看到长满绿苔的足迹,说明对方曾经来过,现在却无人陪伴。这里强调孤独和回忆。
第三联“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秋天的书房显得冷清,黄昏的烟水容易让人感到忧愁。季节和时间点可能暗示离别发生在秋季,营造萧瑟的氛围。
最后一联“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忧愁像层层叠叠的云,只有对方才能解开。这里点明忧愁的根源是对友人的思念,无法排解。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创作背景。可能的情况是诗人与友人情深,突然分离,导致诗人独自一人,借景抒情。地点可能在江南或类似多雨多烟水的地区,因为诗句中有“烟水”。时间是秋季的傍晚,秋斋,可能是在书房或居所中独处。情感核心是思念和孤独,以及对友人的依赖。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典故或类似诗人的其他作品支持这个背景。比如,是否类似陶渊明或李白的风格,但这里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可能作者借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无法独自释怀。
最后,要确保背景不包含任何解释,只陈述事实,比如分离的原因、地点、时间、环境等。可能的原因包括仕途失意、战乱、求学等,但诗句中没有明确,所以保持模糊,但给出合理推测。
创作背景:诗人与友人情深,在一次突然的离别后,独处秋夜,借幽径苔痕、烟水黄昏等意象,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解的忧愁。
本文标题:独游西斋,寄崔主簿_韦应物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9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