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
逍遥展幽韵,参差逗良觌。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
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
无言从远尚,还思君子识。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
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人皆走烦浊,君能致虚寂。
何以祛扰扰,叩调清淅淅。既惧豪华损,誓从诗书益。
一举独往姿,再摇飞遁迹。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
采翠夺日月,照耀迷昼夕。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
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暂遥朱门恋,终立青史绩。
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
###译文
洞庭湖如同潇湘之地,山峦叠翠,湖水碧波荡漾。松桂繁茂,不见烈日,风景清幽明澈。
逍遥自在展现出幽雅的韵味,高低错落间得以欣赏美好的景致。道德高尚不知疲倦,潜心探寻兴致无穷。
心胸开阔如被青霞环抱,悠然自得与白云相伴。这里不是平凡之乡,仿佛是蓬莱瀛洲般的仙境在仙籍之中。
默默追随远方高尚的人,还思念着君子的赏识。波涛冲刷着古老的江岸,能铿锵分辨出奇异的石头。
奇妙的声响无需向外寻求,独特的音韵由内心积聚。众人都在烦扰混浊中奔走,而您能达到虚静的境界。
用什么来消除纷扰呢,叩击曲调发出清淅淅的声音。既害怕被豪华损害,发誓要从诗书之中获得益处。
一举展现独来独往的姿态,再摇身留下归隐的踪迹。山中有奇异的变化,心意满足而不惊恐。
采集翠色可与日月争辉,照耀得让人分不清昼夜。松斋何须打扫,萝院自然洁净。
学业高超摒弃烦杂,文章高雅追慕古人。暂时远离对朱门的留恋,最终要在青史留下功绩。
超脱尘世容易久留,人间却看重离别。难以伴随在洞庭饮酒,暂且在横塘的宴席上沉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一带清幽秀丽、宛如仙境的景色,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宁静虚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尚品德、高雅学识的追求。开篇描绘洞庭山水之美,奠定清幽基调。中间部分将写景与表达志趣相结合,一方面赞叹此地超凡脱俗,一方面表明自身不随世俗、追求道学、醉心诗书的志向。诗中还通过对比众人的“烦浊”与“君”的“虚寂”,突出诗人的价值取向。结尾处表达虽留恋此地,但因人间离别等无奈因素,只能暂且在别处沉醉,增添了一丝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怀与对理想境界的憧憬。
诗的内容:描述了洞庭湖的景色、逍遥的意境、道家思想、山水之美、隐逸生活、对虚寂的追求、以及最终的归隐决心。
关键元素:
-洞庭如潇湘:洞庭湖像潇湘一样。
-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松树和桂花没有赤日,风物清幽激越。
-逍遥展幽韵,参差逗良觌:逍遥自在地展现幽雅的韵味,参差不齐地逗引美好的遇见。
-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道行高尚不知疲倦,深入探索自己不厌倦。
-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旷达地拥抱青霞,永远地适应白云。
-崆峒非凡乡,蓬瀛在仙籍:崆峒山不是凡俗的家乡,蓬莱在仙界的籍贯。
-无言从远尚,还思君子识:默默跟随远方的高尚,还想思念君子的识见。
-波涛漱古岸,铿锵辨奇石:波涛冲刷古老的岸边,铿锵的声音辨识奇特的石头。
-灵响非外求,殊音自中积:灵性的声响不是向外寻求,独特的音律从内心积累。
-人皆走烦浊,君能致虚寂:人们都奔走于烦扰浑浊,你能够达到虚静寂寥。
-何以祛扰扰,叩调清淅淅:如何消除扰攘,叩问调和清幽淅沥。
-既惧豪华损,誓从诗书益:既害怕豪华奢侈的损害,发誓从诗书中获益。
-一举独往姿,再摇飞遁迹:一次独自前往的姿态,再次摇动飞遁的踪迹。
-山深有变异,意惬无惊惕:山中深处有奇异变化,意趣满足没有惊惧。
-采翠夺日月,照耀迷昼夕:翠绿夺走日月,照耀得白天夜晚都迷惑。
-松斋何用扫,萝院自然涤:松树小屋何必打扫,萝藤院落自然清洁。
-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事业高峻谢绝烦杂芜杂,文采高超追慕古昔。
-暂遥朱门恋,终立青史绩:暂时远离朱门的眷恋,最终树立青史的功绩。
-物表易淹留,人间重离析:物象表象容易停留,人间看重离别。
-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难以跟随洞庭饮酒,姑且醉倒在横塘的席上。
整体主题:这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超脱、向往仙境和自然之美的诗。作者似乎在表达对世俗的厌倦,向往道家思想的逍遥和超然。
现在,指令是基于诗词内容,查找或想象创作诗词的背景。我需要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
步骤:
1.**查找背景**: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意思是如果我能找到真实历史背景就用,否则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这首诗看起来像是古体诗,可能是模仿或原创的。我没有具体的作者或时代信息,所以需要想象。
2.**背景内容**:背景应该包括创作的环境、作者的心境、可能的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
3.**仅返回背景文本**:不要添加任何解释,只返回纯文本描述。
想象一个合理的背景:
-作者可能是一个隐士或诗人,生活在山水之间。
-时间:可能是在秋季或某个宁静的时刻,因为诗中有“秋”或类似的暗示,但诗中没有明确季节,但从“松桂”等词推测可能是秋季。
-地点:洞庭湖附近,或者一个类似仙境的地方。
-心境:向往隐逸,厌倦尘世,追求道家的逍遥。
-可能的历史参考:诗中提到“崆峒”、“蓬瀛”,这些都是道教圣地,所以背景可能涉及道教修行或隐居生活。
构建背景文本:
-描述作者在某个宁静的山水环境中创作此诗。
-想象作者是一位诗人,隐居山林,观察自然,感悟人生。
文本应该简洁,直接描述背景。
例如:
>在洞庭湖畔的一个清幽秋日,诗人漫步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清激与道家的逍遥,激发了创作此诗的灵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但我需要确保只返回背景文本,没有额外信息。
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我应该只写一段描述背景的文本。
最终输出:一段文本,描述诗的创作背景。
在洞庭湖附近的山水间,诗人于秋日清晨独行,目睹湖光山色的清幽变幻,感悟道家逍遥之境与隐逸生活的真谛,借此景抒发对尘世烦浊的厌倦和对仙境虚寂的向往,创作出这首描绘自然灵韵与精神追求的诗篇。
本文标题:游韦七洞庭别业_孟郊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8019.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洞庭如潇湘,叠翠荡浮碧。松桂无赤日,风物饶清激。逍遥展幽韵,参差逗良觌。道胜不知疲,冥搜自无斁。旷然...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