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诗词内容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译文
左思创作辞赋的日子,王充撰写论著的年华。墨的光泽随着华美的文辞散发,墨的形状带有石岩的圆润。墨汁积聚的润泽沿着笔毫流淌,(仿佛)在小学前开辟池塘(般润泽)。君苗只是被焚烧(指其作品不如他人),如今还有谁咏唱士衡的篇章。
###鉴赏
此诗围绕墨展开,借左思、王充等典故,从墨的光泽、形状、润泽等方面描绘。“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等句生动刻画墨的特质。通过“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对比,似在感慨文墨相关之事的兴衰等,整体诗意含蓄,用典使内容丰富有韵味,展现出对与墨相关文化创作等方面的思考与感慨。
接下来,“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中的“锦文”可能指华丽的文辞,而“石岩”可能与自然景观或某种比喻有关,比如石头的圆润。这里可能是在描述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或文采。
“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中的“积润”可能指积累润泽,与笔墨有关;“开池”可能指开凿池塘,而“小学”可能指基础教育或早期学习。这两句可能暗示创作需要积累和基础。
最后,“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中的“君苗”可能指某个人的名字,或者与“左思”的谐音有关,因为左思的字是“彦远”,但“君苗”可能是一个误写或别称。“徒见爇”可能指徒劳地被烧毁,而“士衡”可能指王充,因为王充的字是“仲叔”,但“士衡”可能是另一种称呼。这里可能有某种历史事件或典故,比如左思的《三都赋》被毁或不被重视,而王充的著作则被传颂。
现在需要确定这些线索是否指向特定的历史背景。左思的《三都赋》确实非常有名,据说他花了十年时间完成,导致洛阳纸贵。王充的《论衡》是东汉时期批判当时儒学的著作。诗中可能将左思和王充并列,讨论他们的创作历程和影响。但“君苗徒见爇”可能涉及左思的作品被毁,或者他的努力未被认可,而“谁咏士衡篇”则可能指王充的著作是否被传颂。
不过,用户要求的是背景,所以需要将这些元素整合成一个连贯的背景描述,不涉及解释。可能需要指出左思和王充作为文学与哲学家的对比,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上的影响。同时,提到“君苗”和“士衡”可能涉及他们的个人经历或作品遭遇。需要确认是否有明确的历史事件,或者这些是诗人的虚构。
最终,用户可能希望得到一个简洁的背景,说明诗中提到的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作品,以及诗句中可能隐含的创作情境或历史背景。需要确保不添加任何解释,只陈述事实。可能的背景包括左思创作《三都赋》的艰辛,王充撰写《论衡》的时期,以及诗句中对两人成就的对比或疑问。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本文标题:砚_李峤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810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左思裁赋日,王充作论年。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积润循毫里,开池小学前。君苗徒见爇,谁咏士衡篇。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