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青春背我堂堂去,
白发欺人故故生。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
平生无解亦无操,永日书生坐独劳。唯觉宦情如水薄,
不知人事有山高。孤心好直迍犹强,病发慵梳痒更搔。
何事故溪归未得,几抛清浅泛红桃。
###内容
《惊秋》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
平生无解亦无操,永日书生坐独劳。唯觉宦情如水薄,不知人事有山高。孤心好直迍犹强,病发慵梳痒更搔。何事故溪归未得,几抛清浅泛红桃。
###译文
一想到流年逝去,百事令人心惊。已经抛开渔父的生活,戴上了官帽。青春离我堂堂正正地远去,白发欺人,故意地生长。自古道途困厄,应该是有定分的。诗在身后流传,又有什么荣耀呢?谁可怜我辜负了清朝的力量,独自用风雅之诗破除靡靡之音。
平生没有见解也没有操守,整天书生独自劳作。只觉得做官的情意如水般淡薄,不知道人事有山那样高。孤独的心喜好正直,遭遇挫折仍然坚强。病发懒得梳理,痒了就搔抓。为什么故乡的溪流不能归去,几次错过清浅溪流中泛红的桃花。
###鉴赏
此诗感慨流年,抒发人生境遇之思。首联写告别渔隐入仕,叹流年惊心。颔联以青春去、白发生,强化时光流逝之感。颈联道困、诗荣之思,有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尾联“谁怜”句见孤高自守,破郑声显其诗风追求。下片“平生”句言自身状态,“宦情”“人事”对比,见对官场与人事的感悟。“孤心”句写性格与困境,“病发”细节生动。末句故溪未归,红桃空抛,含思乡与无奈。整体情感深沉,有对时光、仕途、人生的复杂感慨,诗风沉郁,意象运用较有表现力。
中间几句“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提到命运和诗歌的传承,可能涉及作者对自身命运的看法,以及诗歌能否流传后世的思考。“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聲”这里“清朝”可能指当时的朝代,而“风骚”和“郑声”可能涉及文学传统或对当时文风的批评,暗示作者试图以自己的文学才华突破常规。
后几句“平生无解亦无操,永日书生坐独劳”表达作者一生清贫,独自苦读。“唯觉宦情如水薄,不知人事有山高”可能对比官场的淡薄和人情的复杂。“孤心好直迍犹强,病发慵梳痒更搔”描述内心的坚持和身体的病痛。“何事故溪归未得,几抛清浅泛红桃”这里“事故溪”可能指归隐的愿望未能实现,而“泛红桃”可能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自然景象,但被现实所困。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涉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比如仕途不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或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考虑到“清朝”和“风骚破郑声”这样的词汇,可能与清代的某个时期有关,或者作者身处的朝代有类似的名称。另外,诗中提到的“渔父”和“事故溪”可能暗示作者有归隐的愿望,但未能实现,可能是在表达对官场的失望。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白发”、“红桃”、“尘缨”等,这些可能象征时间、自然、仕途等元素。结合这些元素,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动荡或压抑的时代,作者经历了仕途挫折,内心充满矛盾,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无奈,但又感到无法改变现实,只能独自苦读,感叹人情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此诗相关。比如,是否有清代的诗人因类似原因而创作?或者是否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可能需要根据诗中的关键词进行合理想象,比如“清朝力”可能指清朝的统治力量,而“破郑声”可能指反对当时的文风,或者与某个历史事件有关。
最后,确保回答只包含背景文本,不添加任何解释。可能需要将上述分析整理成连贯的背景描述,突出时间、个人处境、社会环境等要素。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文人遭遇仕途困顿、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背景下,诗中通过“流年”“白发”“尘缨”等意象,暗喻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世俗名利的疏离。同时,“风骚破郑声”“宦情如水薄”等句反映出对当时文学风气的批判以及对官场浮沉的无奈,透露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孤独抗争的精神状态。
本文标题:春日使府寓怀二首_薛能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810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谁怜...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