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沙上行,月莹天心明。沙月浩无际,此中离思生。
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
###逐句翻译
-半夜在沙地上行走,月亮明亮,天空也明亮。
-沙地和月亮广阔得看不到边际,在这样的情境中,离别的思绪就产生了。
-上天多么高远空旷,大地多么高峻奇特。
-我的理想难道就这样完了吗?为你倒满酒杯(喝酒)。
###词句鉴赏
-**“月莹天心明”**:“莹”字用得妙,它描绘出月亮明亮、晶莹的样子,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月光的皎洁。
-**“沙月浩无际”**:此句将沙地和月亮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宏大、空旷的景象,这种广阔的画面很容易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尤其是离思。
-**“吾道岂已矣”**:这句是一个反问,表达出诗人对自己理想(“吾道”)是否已经破灭的怀疑和不甘,情感真挚而强烈,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
然后,分析诗句的结构和用词。第一句“夜半沙上行”描绘了夜晚在沙地行走的场景,可能是在边疆或旅途中的孤独时刻。第二句“月莹天心明”用月光映照天空,营造出明亮而清冷的氛围,可能表达内心的孤寂或对远方的思念。第三句“沙月浩无际”进一步强调沙与月的广阔无边,可能象征着无尽的离愁或人生的渺茫。第四句“此中离思生”直接点明离别之情的产生。
接下来的两句“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使用了对比手法,上天的广阔与下地的险峻,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或者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感慨。最后两句“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表现出一种豁达或无奈的情绪,可能是在与友人共饮时表达对前路的感慨,或者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考虑到这些,可能的创作背景是诗人身处边塞或旅途,夜晚独行时触景生情,回忆与友人的离别或对未来的担忧。同时,诗中提到的“兕觥”可能暗示这是一个宴饮的场景,诗人与友人相聚,借酒抒怀,表达对离别的不舍或对理想的坚持。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典故与此相关。比如,唐代的岑参、高适等边塞诗人常用自然景象表达情感,而“兕觥”在《诗经》中有出现,可能诗人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另外,“吾道”可能引用了道家思想,表达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总结起来,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边塞或旅途中的夜晚,诗人因离别或思乡而感怀,借月光和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同时在宴饮中与友人共情,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或对理想的坚持。需要确保分析符合历史背景,避免现代词汇,保持语言通俗易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行于沙地,面对明月产生的离别之思。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身处边塞或旅途,月夜的孤寂与沙地的辽阔交织,引发对人生漂泊、理想追求的感慨。诗中"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展现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而"为君倾兕觥"则暗示这是与友人共饮时的情景,借酒抒发对离别的不舍与对前路的豁达。整体风格带有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与深沉,可能创作于诗人壮游边疆或宦游途中,借景抒情,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本文标题:月下寄徐希仁_卢仝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96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夜半沙上行,月莹天心明。沙月浩无际,此中离思生。上天何寥廓,下地何峥嵘。吾道岂已矣,为君倾兕觥。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