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
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
###逐句翻译
山林里只有安静和清幽,不管是行走还是停留,都不妨碍参禅。高高挂着的月亮穿过松林间的小路,快要落山的太阳照过水田。诗歌是从前世的感悟得来,佛法是由本师传授。(这位僧人)能够让南方人敬重,是因为他修行和持守与佛的香火缘分。
###词句鉴赏
-**“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唯”字用得好,强调了山林只有幽静这一特点,给人一种纯粹的感觉。“行住不妨禅”很妙,不管是行走还是停下,都和禅意相融合,把日常生活的状态和禅联系起来,传达出一种自在、随性的禅修态度,让人感觉禅不是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而是融入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很亲切。
-**“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穿”和“过”这两个动词用得生动。“穿”字把月亮拟人化了(就像人从一个地方穿过到另一个地方),月亮穿过松径,很有画面感;“过”字让残阳有了动态,好像残阳在水田上走过。这两句对仗工整(高月对残阳,穿对过,松径对水田),描绘出了山林中夜晚和傍晚不同的美丽景色,宁静又美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修持香火缘”说明了僧人让人敬重的原因是他对佛缘的修行和持守,简单的话语传达出一种虔诚和坚持,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魅力。
第三句“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这里提到了“宿世”和“本师”,可能涉及佛教或禅宗的元素,暗示作者通过前世的领悟或师承来创作诗歌。第四句“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提到南方人敬仰,修持香火缘,可能作者在南方传教或有信徒,香火缘指信仰的联系。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可能身份。诗中提到“法为本师传”和“修持香火缘”,这可能指向佛教僧侣或修行者。同时,“南人”可能指南方的信徒,所以作者可能在南方地区活动,比如江苏、浙江一带,这些地方佛教盛行。
然后,思考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比如在山林中修行,或者在某个节日、仪式中写诗。诗中提到“宿世悟”,可能作者有宗教体验,或者经历过某种顿悟。同时,诗的结构和用词比较古典,可能创作于唐代或宋代,这些朝代佛教文化较为发达。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松径、水田、高月、残阳,这些自然元素常用于表达禅意和宁静。可能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表达内心的平静和对佛法的领悟。此外,“香火缘”可能涉及寺庙的香火,说明作者与佛教寺院有联系,或者在传播佛法。
最后,综合这些信息,作者可能是一位佛教僧侣或有深厚佛学修养的文人,生活在南方,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宗教场合或日常修行中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对自然和佛法的感悟,以及与信徒之间的联系。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禅意与修行感悟,结合诗中意象与用词,可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佛教僧侣或具有佛学修养的文人。从"宿世悟"与"本师传"可见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暗示作者或许出身佛门世家,或曾师从高僧。"南人敬"与"香火缘"则表明作者在南方传法时受到信众欢迎,可能在江南一带有弘法活动。诗中"高月穿松径"的意境与禅宗"明月松间照"的典故相呼应,可见作者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创作背景可能与山林修行、佛寺生活密切相关。
本文标题:送弘志上人归湖州_李嘉祐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096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