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_元结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AI注解:

###逐句翻译

1.第一句:“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谁能听到那“欸乃”的声音呢?这“欸乃”声能打动人心呀。

2.第二句:“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不怨恨湘江的水波深,也不埋怨湘江的水清澈。

3.第三句:“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所感叹的哪里敢说出来呢,只能白白地羡慕那江面上明亮的月亮。

4.第四句:“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从前听说有人敲打着破船,一边钓鱼一边唱起这“欸乃”声。

5.第五句:“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刚开始唱歌的时候悲伤的风就吹起来了,唱完歌忧愁的云就生出来了。

6.第六句:“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那遗留下来的曲子如今在哪里呢,它飘逸地成为了渔父的行歌。

###词句鉴赏

1.“欸乃”:这是个很精妙的词。它是拟声词,模拟出一种独特的声音,就好像我们现在听到“叮咚”是泉水声一样,“欸乃”让我们脑海中能浮现出那种在江上划船、唱歌时发出的声音,很有画面感,也传达出一种悠然又带着情感的氛围。

2.“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这两句用了一种很巧妙的写法。唱歌的时候,说悲伤的风就起来了,唱完歌忧愁的云就出现了。就好像风、云都被歌声感染了情绪,这有点像“拟人”(就是把不是人的东西当人来写,比如“风在哭”),把风、云写得好像有情感一样,生动地表达出唱歌人内心的悲伤和忧愁,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情绪。

3.“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这里的“逸”字用得好。“逸”有飘逸、自在的感觉。说那遗留的曲子成为渔父自在的行歌,给人一种虽然曲子有遗留的遗憾,但又有一种自在、洒脱的感觉,很有韵味,让整首诗的情感有了一种升华,不只是单纯的悲伤,还有对那种自在状态的一种感触。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段是:“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这里的“欸乃”可能是指一种声音,比如桨声或渔歌,带有悠长的感觉。接下来的句子表达了对湘水的赞美,不抱怨其深浅,可能暗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或对某种情境的接受。第二段:“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这里提到“江月明”,可能与夜晚的江景有关,作者可能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者对无法实现的愿望的感慨。第三段:“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这里描述了歌声引发的悲风和愁云,可能暗示作者有某种忧郁的情感,或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最后提到“遗曲”和“渔父行”,可能涉及音乐或渔夫的生活,作者可能有隐居或归隐的倾向。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的可能身份。诗句中多次提到湘水、江月、渔歌,这些元素常见于古代文人,尤其是那些有游历经历或隐居生活的诗人。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等唐代诗人,他们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此外,渔父行可能与屈原的《渔父》有关,但这里可能更偏向于后世文人对这种题材的延续。

创作背景方面,可能涉及到作者在某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湘江或洞庭湖附近,有感而发。也可能是在经历仕途挫折后,选择隐居或退隐,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平静或无奈。另外,诗句中的“欸乃”可能与渔夫的生活相关,作者可能在渔村或江边居住,观察渔夫的生活,从而创作出这样的诗篇。

需要进一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比如“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可能作者在面对困境时,选择接受自然的环境,不抱怨。而“所嗟岂敢道”则透露出内心的感慨,但不敢直言,可能暗示作者有隐忍的情感。最后“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可能表达了对过去作品的怀念,或者希望自己的诗作能像渔父的歌谣一样流传,带有对文学传承的思考。

还要考虑诗的结构和用词。每句的押韵和节奏可能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使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营造一种悠远、宁静的氛围。同时,诗句中的对比和转折,如“不恨”与“不怨”,“所嗟”与“空羡”,可能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调和。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文人,经历过仕途的波折,选择隐居于湘江或洞庭湖畔,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渔夫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作者可能对音乐和文学有浓厚兴趣,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后人传颂,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怀。

这段诗文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感悟,从中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情境相关:

1.**游历江南水乡**

作者或许曾在湘江或洞庭湖畔生活或游历时,被江水的浩渺与渔歌的悠远所触动。"欸乃"是渔夫摇橹的声响,常与山水田园诗关联,暗示作者可能有亲历渔村生活的经历。

2.**仕途失意后的归隐心态**

诗中"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表现出对困境的豁达态度,可能暗含作者因仕途挫折而选择退隐,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空羡江月明"则透露出对理想或美好事物的向往,却无法实现的无奈

3.**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提到渔父的歌谣,可能反映出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或借渔父形象表达自己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愿望。这种题材常见于唐代文人,如柳宗元、刘禹锡等。

4.**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湘水、江月),又有对人文活动的描写(渔歌、扣舟),说明作者可能身处山水之间,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互动抒发情感,体现了文人对天地万物的深刻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隐居江南或流寓湖湘时期,借自然景色与渔夫生活表达内心的豁达与忧思,同时寄托对文学传承的期望

下一篇:最后一页

《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_元结.doc》

下载
下载: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_元结.doc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