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
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所求不称意,合家加啾唧。
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把绳入草里,自系百年毕。
实是可怜许,冥冥不见日。富儿虽空手,家中甚富溢。
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
###逐句翻译
1.富有的人空手去做买卖,贫穷的人却拿着别人的东西去交易。
2.被物品吸引进入了市场,做买卖却无法脱身。
3.到了傍晚就回家,黄昏时天已经漆黑一片。
4.所追求的不如意,全家人都唉声叹气。
5.自己没有智慧的本性,缺乏到达彼岸的方法。
6.拿着绳子进入草丛,自己把自己束缚了一辈子。
7.实在是可怜啊,昏暗中看不到光明。
8.富有的人虽然空手,家里却非常富有。
9.自己有无限的宝藏,不需要借助外在的物品。
10.周转使用无穷无尽,需要的东西自然会从道理中产生。
###词句鉴赏
-**“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牵”字用得妙,将人被物品像被绳子牵着一样进入市场的状态生动展现,有一种无奈感,就像我们被某种东西吸引着做不喜欢的事。这里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把物品当作有牵引能力的东西),传达出对人被物质束缚的感慨。
-**“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般若性”和“波罗蜜”虽不是常见字词,但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缺乏内在智慧和到达解脱彼岸方法的可怜。
-**“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无尽藏”形象地表达出内在的丰富如同藏着无尽宝藏,不用依靠外在物品,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传达出对内在富足的赞美,让人觉得很有启发。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可能的身份和背景。诗中涉及佛教概念,可能作者有一定佛学修养,或者生活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同时,诗中对贫富的对比,可能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关注,或者自身经历的感慨。考虑到使用了“般若”和“波罗蜜”这样的术语,可能作者是士大夫阶层,或者有文人背景,能够接触到佛教思想。
然后,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诗的结构较为整齐,每段四句,押韵可能不明显,但有节奏感。语言简洁,用词直接,可能作者希望传达明确的信息,而非复杂的修辞。这种风格可能适用于劝世诗或讽刺诗,用来批评社会现象。
还要考虑诗的时代背景。如果这首诗是唐宋时期的,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比如贫富分化、商业发展等。如果是更晚的时期,可能涉及不同的社会问题。不过,由于诗中使用了佛教术语,可能更接近唐宋或明清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佛教较为盛行。
另外,作者可能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佛教中常见,因此作者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有隐居、出世的倾向。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作品与此相关。比如,是否有类似的诗文出自某位诗人之手,或者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但根据现有信息,可能无法确定具体人物,只能推测。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关注社会问题、接触佛教思想的文人环境中,可能通过个人经历或观察社会现象,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贫富差距,并倡导内在智慧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贫富差距的现实,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批判。通过对比富人与穷人的生活状态,作者可能身处一个物质追求盛行、社会阶层分明的时代。诗中提到的"般若性"和"波罗蜜"等佛教术语,暗示作者可能受佛学思想影响,或隐居于佛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这种思想的融入,反映出作者对精神层面的重视,以及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反思。诗中"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的表述,可能源于作者自身的修行体验,或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整体来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士大夫阶层有关,身处文人雅集或佛寺之中,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切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本文标题:诗偈 其五十三_庞蕴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08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所求不称意,合家加啾唧。自无...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