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诗偈 其五十三_庞蕴

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

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所求不称意,合家加啾唧。

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把绳入草里,自系百年毕。

实是可怜许,冥冥不见日。富儿虽空手,家中甚富溢。

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

AI注解:

###逐句翻译

1.富有的人空手去做买卖,贫穷的人却拿着别人的东西去交易。

2.被物品吸引进入了市场,做买卖却无法脱身。

3.到了傍晚就回家,黄昏时天已经漆黑一片。

4.所追求的不如意,全家人都唉声叹气。

5.自己没有智慧的本性,缺乏到达彼岸的方法。

6.拿着绳子进入草丛,自己把自己束缚了一辈子。

7.实在是可怜啊,昏暗中看不到光明。

8.富有的人虽然空手,家里却非常富有。

9.自己有无限的宝藏,不需要借助外在的物品。

10.周转使用无穷无尽,需要的东西自然会从道理中产生。

###词句鉴赏

-**“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牵”字用得妙,将人被物品像被绳子牵着一样进入市场的状态生动展现,有一种无奈感,就像我们被某种东西吸引着做不喜欢的事。这里用了拟人化的表达(把物品当作有牵引能力的东西),传达出对人被物质束缚的感慨。

-**“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般若性”和“波罗蜜”虽不是常见字词,但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缺乏内在智慧和到达解脱彼岸方法的可怜。

-**“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无尽藏”形象地表达出内在的丰富如同藏着无尽宝藏,不用依靠外在物品,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传达出对内在富足的赞美,让人觉得很有启发。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分为五段,每段四句。看起来像是描述社会现实,特别是贫富差距的问题。第一段提到“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可能是在说富人看似空虚,而穷人却不得不依赖外物。接着,“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可能指穷人被物质所困,无法摆脱贫困。第三段“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描绘了穷人的生活状态,夜晚归家,黑暗中充满愁绪。第四段“自无般若性,乏欠波罗蜜”这里用了佛教术语,般若和波罗蜜可能指智慧和修行,暗示穷人缺乏这些,而富人虽然空手,家中却很富足。最后一段“自有无尽藏,不假外缘物。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可能是在表达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在的智慧,而非外在的物质。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可能的身份和背景。诗中涉及佛教概念,可能作者有一定佛学修养,或者生活在佛教盛行的时期。同时,诗中对贫富的对比,可能反映作者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关注,或者自身经历的感慨。考虑到使用了“般若”和“波罗蜜”这样的术语,可能作者是士大夫阶层,或者有文人背景,能够接触到佛教思想。

然后,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诗的结构较为整齐,每段四句,押韵可能不明显,但有节奏感。语言简洁,用词直接,可能作者希望传达明确的信息,而非复杂的修辞。这种风格可能适用于劝世诗或讽刺诗,用来批评社会现象。

还要考虑诗的时代背景。如果这首诗是唐宋时期的,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关,比如贫富分化、商业发展等。如果是更晚的时期,可能涉及不同的社会问题。不过,由于诗中使用了佛教术语,可能更接近唐宋或明清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佛教较为盛行。

另外,作者可能通过对比富人和穷人的生活状态,表达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强调内在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佛教中常见,因此作者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或者有隐居、出世的倾向。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作品与此相关。比如,是否有类似的诗文出自某位诗人之手,或者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但根据现有信息,可能无法确定具体人物,只能推测。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关注社会问题、接触佛教思想的文人环境中,可能通过个人经历或观察社会现象,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贫富差距,并倡导内在智慧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贫富差距的现实,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批判。通过对比富人与穷人的生活状态,作者可能身处一个物质追求盛行、社会阶层分明的时代。诗中提到的"般若性"和"波罗蜜"等佛教术语,暗示作者可能受佛学思想影响,或隐居于佛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这种思想的融入,反映出作者对精神层面的重视,以及对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反思。诗中"周流用不穷,要者从理出"的表述,可能源于作者自身的修行体验,或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整体来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士大夫阶层有关,身处文人雅集或佛寺之中,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切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下一篇:最后一页

《诗偈 其五十三_庞蕴.doc》

下载
下载:诗偈 其五十三_庞蕴.doc

富儿空毛行,贫儿把他物。被物牵入廛,买卖不得出。觉暮便归舍,黄昏黑漆漆。所求不称意,合家加啾唧。自无...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