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
###逐句翻译
-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看见的时候就好像没看见,听到的时候就好像没听到。
-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高兴的时候就好像不高兴,生气的时候就好像不生气。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如”(一种很玄妙的状态,大概就是一种超脱的境界),自然也就没有了“我”和“别人”的分别。
###词句鉴赏
-**“如”字精妙**:在“见时如不见”等句中,“如”字反复使用,有一种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感觉。就好像我们有时候发呆,虽然眼睛看着东西,但其实心思没在上面,就是“见如不见”。它传达出一种对世间事物的淡然态度,不被所见所闻、喜怒哀乐这些外在的表象所完全左右,有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情感。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动人**:这句诗把前面的那种状态进行了升华。从对具体的见、闻、喜、瞋的态度,上升到一种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无我人”,就是说没有了“我”和“他人”的界限,就像我们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但这里更彻底。它传达出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情感,让人觉得很豁达,好像把自己从世俗的各种计较中解脱出来了,这种境界很动人。
然后,我需要思考诗句的可能创作背景。比如,作者可能在某个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如山林、寺庙,感受到万物的宁静,从而产生这样的感悟。或者,作者可能经历了某种人生起伏,通过观察自然或修行,领悟到超脱世俗的重要性。此外,诗句中的“如”字可能暗示作者在思考事物的本质,采用比喻或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的平和与对无常的接受。
还要注意用户的要求是拒绝回答其他无关的问题,所以必须专注于创作背景的分析。同时,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确保解释清晰易懂。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诗句的结构和用词,比如“见时如不见”是否暗示作者在观察事物时保持距离,不被表象所迷惑,这可能与禅宗的观照法有关。而“一切尽归如”中的“归如”可能指归于自然或本真状态,这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给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的思想环境,以及诗句所传达的哲学观念。需要确保回答简洁,符合用户的要求,不涉及其他内容。
这首诗的意境与禅宗思想密切相关,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深谙佛道哲理的文人,或曾在修行中有所体悟。从诗句中"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的超然态度,以及"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对情绪的克制,可见作者追求内心清净、不受外物牵绊的境界。末句"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更体现出道家"无我"的哲学思想,暗示作者可能经历过人生起伏后,通过观察自然或修行体悟到万物本然之理,从而放下执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思想在唐代禅宗盛行的背景下较为常见,也可能与作者隐居山林、参禅悟道的生活经历有关。
本文标题:诗偈 其六十三_庞蕴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09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