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
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
###逐句翻译
傍晚从石门住下,四周的岩石仿佛都变得空荡荡的。深潭中的月亮在山脚荡漾,天上的银河像是倾泻在山涧之中。杉树松树寒冷得好像在下雨,傍晚的猿猴和鸟儿被风惊起。独自躺着睡不着,苍然间想起了谢公。
###词句鉴赏
-**“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这两句用了很妙的想象。把潭中的月亮比作在山脚荡漾,把天上的银河想象成倾泻在山涧,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水面波光粼粼,然后把它放大到天地间,特别有画面感,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那种宏大又美妙的夜景,传达出一种奇幻的美感。
-**“杉松寒似雨”**:“寒似雨”用了比喻,把杉松的寒冷感觉比作下雨,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冷意,就好像我们淋了雨会觉得冷,这里让我们体会到山林间的清冷氛围。
-**“猿鸟夕惊风”**:“惊”字用得好,把猿鸟被风惊动的状态写活了,就像我们突然被什么声音吓到一样,让傍晚的山林有了生机和动态,也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因为一点风就能让猿鸟受惊。
第三句“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提到杉松在寒冷中像雨一样,猿鸟在傍晚被风吹动,这里可能有季节的变化,比如秋冬之交,或者天气寒冷,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最后一句“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表达了作者独自躺在床上无法入睡,思绪飘向谢公,可能是在怀念某位历史人物或友人。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作者的创作背景。首先,这首诗的意象多为自然景色,如石门、潭月、杉松、猿鸟、天河等,这些元素常见于山水田园诗,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诗人,喜欢描绘自然景色。谢公可能指的是谢灵运,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所以作者可能受到谢灵运的影响,或者在某个时期怀念他。
另外,诗中提到“独卧不成寝”,说明作者可能在夜晚无法入睡,心情复杂。这可能与个人遭遇有关,比如仕途不顺、思乡、离别,或者对某人的思念。谢公作为历史人物,可能作者在某个时刻因怀念他而感怀身世,或者有某种寄托。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押韵,可能属于五言律诗,符合传统诗歌的格式。作者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如山中的隐居地,或者旅途中,观察自然景色后有感而发。考虑到谢公的意象,可能作者与谢灵运有某种联系,比如同乡、同好,或者在某个时期有类似的处境。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某个山中的住所或旅途中,夜晚独处时因自然景色触发对谢灵运的怀念,表达内心的孤寂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需要确保用词简单明了,避免复杂术语,让用户容易理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处时所见的山林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思绪。从意象和情感来看,作者可能身处山中,或许是隐居或游历途中。诗中"石门宿"暗示他曾在山间石门处住宿,"摇落四岩空"则描绘了秋日落叶纷飞、山岩显得空旷的景象,透露出萧瑟之感。"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展现出静谧的自然画面,而"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则通过寒意和惊风的动态,渲染出孤寂氛围。最后"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点明诗人因思念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而辗转难眠,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也透露出自身处境的感慨。整体来看,这应是诗人于秋夜山居时,借景抒怀之作。
本文标题:秋夕宿石门馆_丘丹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1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暝从石门宿,摇落四岩空。潭月漾山足,天河泻涧中。杉松寒似雨,猿鸟夕惊风。独卧不成寝,苍然想谢公。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