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受禅让,子高辞诸侯。退躬适外野,放浪夫何求。
万乘造中亩,一言良见酬。俋俋耕不顾,斯情邈难俦。
###逐句翻译
1.大禹接受禅让(成为君主),子高(伯成子高)辞去诸侯之位。
2.(伯成子高)退隐亲身前往郊外山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别的追求呢?
3.天子(“万乘”指代天子)来到田野之中(拜访他),(他)一番话(对天子的回答)确实值得酬谢(体现其境界之高)。
4.(伯成子高)匆忙地耕种(连天子来了)都不回头看,这种情怀(境界)高远难以相比。
###词句鉴赏
-**“退躬适外野,放浪夫何求”**:“放浪”一词用得好,它描绘出伯成子高退隐后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就好像我们说一个人特别洒脱,无牵无挂地生活。这两句传达出一种对名利的淡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很是动人,因为在现实中很多人都被名利等所累,而他却能如此洒脱。
-**“俋俋耕不顾”**:“俋俋”这个叠词,生动地表现出伯成子高专注耕种的样子,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干活特别投入,头都不抬。通过这个词,更突出了他不把天子的到来当回事,一心只在自己的生活(耕种,代表一种质朴、纯粹的生活)上,进一步强调了他那种高洁、淡泊,不慕权贵的情怀,这种对自己生活的坚守很能打动人心。
然后是“万乘造中亩,一言良见酬。”这里“万乘”可能指帝王或权贵,造中亩可能是指在田间劳作,或者有某种象征意义。一言良见酬可能指用一句话得到回报,暗示作者重视简短而有力的言辞,或者有某种经历。最后两句“俋俋耕不顾,斯情邈难俦。”俋俋可能形容勤勉耕作的样子,耕不顾可能指不计后果地耕作,斯情邈难俦可能指这种情感难以与他人相比,可能强调作者的孤独或坚持。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古代,可能与政治有关,或者有个人经历。考虑到诗中提到大禹和子高,可能作者在借古喻今,表达对贤臣隐退的感慨。或者作者自身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放弃官职,选择归隐,因此借古抒怀。
另外,诗中的意象如“万乘”、“中亩”、“放浪”等,可能暗示作者对权力与自然的对比,或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或者汉代以后的隐士文化,来推测作者所处的时代。
可能作者是士大夫,对仕途感到失望,转而追求隐逸生活。或者作者在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大禹的禅让和子高的辞官,对比现实中的腐败或权力斗争。同时,诗中提到“俋俋耕不顾”,可能作者有亲身体验农耕生活,或者通过描写耕作来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因此要避免涉及诗歌赏析或作者生平的其他方面。同时,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受禅让”、“辞诸侯”、“退躬”、“放浪”、“万乘”、“中亩”等,来构建更准确的背景。
总结来说,作者可能是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映射自己的处境。可能作者生活在动荡时期,渴望回归自然,同时对权力和名利持淡泊态度。需要确保这些分析符合用户的要求,不涉及其他内容。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禹接受禅让、子高辞去诸侯之位的典故,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权力名利的淡泊。大禹作为治水圣王,以无私奉献著称;子高则象征着高洁之士,选择远离权势。诗中“退躬适外野,放浪夫何求”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甘愿隐居山林、不慕荣华的态度,暗示其可能身处乱世或对官场感到失望。后两句“万乘造中亩,一言良见酬”与“俋俋耕不顾,斯情邈难俦”则通过对比帝王与农夫的劳作,突出作者对简朴、真实生活的追求,以及这种心境难以被世俗理解的孤独感。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士大夫,因对现实政治失望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选择归隐,借古喻今地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本文标题:高士咏。柏成子高_吴筠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1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大禹受禅让,子高辞诸侯。退躬适外野,放浪夫何求。万乘造中亩,一言良见酬。俋俋耕不顾,斯情邈难俦。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