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逐句翻译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风从天涯的哪个地方吹起呀,风与雷一同,好像从很遥远的地方过来。
-“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风过去的声音随着地面急切地响着,残余的风势靠着楼斜斜地吹着。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风透过树木,让红叶垂落,风沾着尘土还带着落花。
-“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在潇湘之地有无限的思绪,悠闲地看着下面的蒹葭。
###词句鉴赏
-**“透”字**:这个字用得很妙。它把风的那种穿透感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就好像我们能看到风像个调皮的孩子,“嗖”地一下穿过树木,让红叶都跟着动起来。它让诗句有了画面感,能让我们想象到风穿过树林时的情景。
-**“沾尘带落花”**: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很有动态的画面。风带着尘土和落花,好像风是一个搬运工,把这些东西都带着走。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风的那种“力量”,也有一种自然的美感,尘土和落花被风带着,有一种凌乱的美。而且这里没有直接说风怎么样,而是通过风所带的东西来表现风,很巧妙。
-**“闲看下蒹葭”**:“闲”字传达出一种悠然的心境。前面几句写风的各种状态,最后说悠闲地看蒹葭,有一种从对风等外界事物的描写转到内心的闲适。就好像一个人,看完了风的热闹,然后安静下来,悠闲地看着蒹葭,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让整首诗的情感有了一个舒缓的结尾。
后两句“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描绘了自然景象,红叶从树上飘落,落花沾染尘土,可能是在秋日的景象,带有萧瑟和离别的意味。最后“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中的“潇湘”是地名,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念,蒹葭则是水边植物,常出现在古诗中,如《诗经》里的“蒹葭苍苍”,这里可能表达诗人在思乡或思人的情感,闲看下蒹葭则表现出一种闲适但内心充满思绪的状态。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意象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身处异乡,面对自然景象,触发了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风雷”和“残势”可能暗示作者当时处于动荡或不安的环境中,比如战乱或社会变革时期,导致他不得不离开故土,四处漂泊。而“潇湘”作为地名,可能与作者的籍贯或经历有关,比如他来自湖南或曾在潇湘地区生活过,后来离开,因此在诗中流露出对那里的怀念。
另外,诗中的“闲看下蒹葭”可能反映出作者在经历风雨后,寻求内心的平静,通过观察自然来缓解思乡之情。这种闲适的态度可能与他在逆境中的心态有关,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季节(如秋天)引发的感伤情绪。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动荡环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使用了较为古典的词汇和意象,如“风雷”、“残势”、“红叶”、“落花”、“潇湘”、“蒹葭”,这些都可能与唐代或更早的诗歌风格有关,但不确定具体朝代。另外,诗的结构和押韵也可能提示作者的风格,比如是否遵循某种诗歌形式,如绝句或律诗。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在某个秋天,身处异乡,看到红叶和落花,触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或者他在经历个人挫折或社会动荡后,借自然景象抒发情感;也有可能他在旅途或某个特定的地点,如潇湘附近,感受到风雷的震撼,进而反思自己的处境。
需要进一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头的迷茫到中间的紧张,再到最后的闲适与思念,可能作者经历了从困境到反思再到情感寄托的过程。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比如离别、漂泊、思乡等主题。
总结起来,作者可能是一位在动荡时代中漂泊的文人,身处异乡,面对自然景象,触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表达内心的孤寂和对未来的迷茫。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可能反映了他个人的经历或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战乱、离别、思乡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漂泊异乡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结合诗中意象,可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战乱或动荡时期,如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因时局不安被迫离乡。诗中"风雷"暗喻时代动荡,"潇湘"可能指其故乡或流放之地,"蒹葭"则象征离别与思念。作者在秋日里看到飘落的红叶和落花,触发了对故土的无限情怀,借"去声随地急"展现内心焦虑,最终以"闲看下蒹葭"表达在困顿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无奈。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体现了文人面对乱世时的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本文标题:夏雨_薛能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4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