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高士日沉冥,手自灌园方带经。王湛床头见周易,
长康传里好丹青。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
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夸钟太尉。东篱二月种兰荪,
穷巷人稀鸟雀喧。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
###逐句翻译
-洛中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亲手浇灌园子还带着经书。
-就像王湛床头放着《周易》,顾恺之在传记里擅长绘画。
-戴着鹖冠,穿着葛屦,没有什么名声地位,下棋赋诗只是暂且排遣心意。
-清谈只到卫玠那样的人,用笔能夸赞像钟繇太尉那样的。
-二月在东篱种下兰荪,偏僻的小巷人很少,鸟雀喧闹。
-听说郎官询问生活情况,怎么肯让鬓发在柴门老去。
###词句鉴赏
-**“手自灌园方带经”**:“手自”体现出亲力亲为,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高士自己动手劳作还带着经书的样子,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又好学的情感,很生动。
-**“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这里用了典故(就像讲故事提到以前的人或事),通过王湛和顾恺之的例子,说明高士有学问和才艺,使表达更丰富,也让读者感受到高士的不凡。
-**“东篱二月种兰荪”**:“东篱”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有那种闲适的意境,“种兰荪”给画面增添了生机和雅致,传达出一种宁静美好的生活状态。
第二句“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这里提到了王湛和长康,可能都是历史人物或作者的同代人。王湛床头见周易,可能指他喜欢研读《周易》,而长康则擅长丹青(绘画),说明作者可能在赞美这些人的才学或艺术成就。
第三句“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鹖冠和葛屦是古代的服饰,可能象征隐士或平民。没有名位,说明作者或其朋友可能在追求隐居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博弈赋诗”可能指通过下棋和写诗来消遣,表达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第四句“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夸钟太尉。”清言可能指清谈,卫家儿可能指卫玠,东晋名士,以清谈著称。用笔能夸钟太尉,钟太尉可能指钟繇,东汉书法家。这里可能是在对比清谈和书法,或者赞美这些人的学识和艺术。
接下来的句子“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东篱可能指陶渊明的东篱,象征田园生活。二月种兰荪,可能描述春天的农事活动。穷巷人稀,说明环境幽静,鸟雀喧闹,可能表现自然的宁静与人的孤寂。
最后两句“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郎官可能指官员,询问生事可能指询问生活状况。肯令鬓发老柴门,可能表达宁愿在柴门边老去,也不愿出仕,说明作者可能有归隐的思想。
现在需要将这些分析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生活在古代,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可能是在隐居或半隐居的状态下创作的。诗中提到的王湛、长康、卫玠、钟太尉等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可能作者在借这些人的例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同时,诗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可能作者本身有归隐的愿望,或者在批评当时的官场风气。
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所以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描述。同时,确保不回答其他问题,只专注于创作背景的分析。可能还需要指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东篱、鹖冠、葛屦等,来支持背景的推断。最后,总结作者可能的处境和情感,如隐居生活、对艺术的追求、对功名的淡泊等。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生活、艺术追求和对功名的淡泊,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怀抱的理想与情感。以下是对创作背景的详细分析:
1.**隐士情怀与清贫生活**
诗中提到“洛中高士日沉冥”“鹖冠葛屦无名位”,暗示作者或其心中理想的人物可能隐居于洛阳,过着清苦却自得的生活。鹖冠(古代隐士所戴)与葛屦(粗布鞋)象征平民身份,而“手自灌园方带经”“东篱二月种兰荪”则描绘了亲自耕作、栽种兰草的田园景象,反映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满足。
2.**艺术与学识的寄托**
“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提及两位历史人物:王湛(东晋隐士,以研读《周易》闻名)和长康(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字)。作者借他们的事迹,表达对学问(如《周易》)和艺术(如丹青)的推崇,可能暗示自己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修养,而非世俗功名。同时,“清言只到卫家儿”(卫玠以清谈著称)与“用笔能夸钟太尉”(钟繇为书法名家)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作者对文人雅趣的欣赏。
3.**对官场的疏离与归隐决心**
“闻道郎官问生事”一句提到官员(郎官)询问生计,而“肯令鬓发老柴门”则表现出宁愿在柴门边终老,也不愿踏入仕途的决心。这可能反映出作者所处的时代存在对仕途的厌倦,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而选择归隐山林,专注于个人修养与自然生活。
4.**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诗中引用的历史人物(如王湛、长康、卫玠、钟繇)多为东晋时期的文化名士,而“洛中”“东篱”等意象也与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饮酒》诗相关联。这可能表明作者生活在东晋或类似的文化氛围中,借古人之志抒发自身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暗含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
综上,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普遍向往隐逸生活。
-**个人处境**:作者可能因对官场的疏离或对现实的不满,选择归隐,过着清贫但充实的生活。
-**文化追求**:作者重视学问与艺术,通过诗文表达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非追求功名利禄。
-**情感寄托**: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本文标题:同张员外諲酬答之作_李颀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5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洛中高士日沉冥,手自灌园方带经。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清言...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