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
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
###逐句翻译
-“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忽然就想起了山中岩石上的雪,不知道是谁在拂动那薜荔和女萝(薜荔和女萝是两种植物)。
-“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竹子的梢头被压低了还没抬起来,松树枝叶(像伞盖一样)应该也被压得低垂很多。
-“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山间的水流随着冰一起落下,林子里的獐子带着雪粒跑过。
-“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不用听那鹤的叫声,此时正奏响着苦寒的歌(形容环境的寒冷艰苦)。
###词句鉴赏
-**“拂”字**:这个字很妙,“拂薜萝”,把人在山中活动的一个动作很生动地展现出来。薜荔和女萝是长在岩石等地方的植物,“拂”就好像让人看到有人轻轻拨开这些植物的样子,给人一种画面感,让诗句有了动态。
-**“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这两句对仗工整。“竹梢”对“松盖”(用“盖”形容松树茂密的枝叶像伞盖,很形象),“低未举”对“偃应多”。通过描写竹子和松树被雪压的状态,从植物的角度侧面烘托出雪很大、天气很冷。竹子梢头低着没起来,松树也被压得低垂,让人能想象到那种被雪覆盖、寒冷压抑的场景。
-**“山溜随冰落”**:“随”字用得好。山间的水流本来是流动的,现在因为寒冷结冰了,水流就“随”着冰一起落下,把水和冰的关系以及那种寒冷导致水流状态改变的情景很自然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寒冷对自然景象的影响。
然后是“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这里的“山溜”指山间的小溪,可能因冰冻而流动缓慢;“林麇”指林中的鹿,可能在雪霰中穿行。最后两句“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提到鹤和苦寒歌,鹤常象征高洁或隐士,而“苦寒歌”可能暗示在严寒中创作的诗歌,或者表达对寒冷环境的感受。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意象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处于一个寒冷的环境中,比如冬季或北方,或者是在隐居、思考人生时所作。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如雪、竹、松、山溜、林麇,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或者借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另外,诗的结构和用词比较古典,可能属于唐代或更早的诗人。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否有战乱、政治动荡,或者个人遭遇挫折。比如,如果作者是隐士,可能在表达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自然的向往。或者,如果作者在仕途受挫,可能借景抒怀,表达内心的苦闷。
还要注意诗中的动词和形容词,比如“忽忆”、“拂”、“低未举”、“偃应多”、“随”、“带”、“不劳”、“方奏”,这些可能暗示作者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感悟,或者对某种现象的描述。例如,“忽忆”可能表示突然的回忆,可能触发了作者的情感;“不劳闻鹤语”可能表示作者不愿等待或倾听,而是主动去创作,表现出一种决绝或独立的态度。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我需要组织语言,用简单明了的词汇向用户解释作者可能的创作背景,确保不使用生僻字,同时涵盖诗歌中的各个意象和可能的社会、个人因素。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山林的静谧景象,通过"岩中雪""竹梢低""松盖偃"等意象,可以推测作者可能身处幽静的山林环境,或许是在隐居或游历时创作。诗中"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等句,暗示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而"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则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独自感受自然之美的心境。这种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文人追求隐逸、寄情山水的传统有关,也可能反映作者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理状态。
本文标题:晨起见雪忆山居_李德裕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52.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忽忆岩中雪,谁人拂薜萝。竹梢低未举,松盖偃应多。山溜随冰落,林麇带霰过。不劳闻鹤语,方奏苦寒歌。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