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孟夫子生生亭赋_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
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
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
悲夫,南国风涛,鱼龙畜伏。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
嗟自惭承夫子而不失予兮,传古道甚分明。
予且广孤目遐赍于天壤兮,庶得外尽万物变化之幽情。
然后惭愧而来归兮,大息吾躬于夫子之亭。

AI注解:

###逐句翻译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玉川子沿着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寒冷的水流,停下船桨登上生生亭。

-“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夫子(对人的尊称)要去哪里呢?脸朝着南方,随着云朵消失的方向前行。

-“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众多河流都注入大海,可我的心却无法倾诉(“写”通“泻”,这里表示宣泄、倾诉),落日的余晖洒在千里大地,凝聚着寒冷的精华。

-“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我每天都在衰老,人生在世也就这样了,于是在今日生出了犹豫不决、徘徊在岔路般的心情。

-“悲夫,南国风涛,鱼龙畜伏。”:可悲啊,南国的风浪波涛,鱼龙都潜伏起来。

-“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我这个愚笨朴实的小子,一定不能帮助夫子实现愿望。

-“嗟自惭承夫子而不失予兮,传古道甚分明。”:哎,自感惭愧,承蒙夫子(教导)而没有失去自我,(夫子)传授古道非常清楚明白。

-“予且广孤目遐赍于天壤兮,庶得外尽万物变化之幽情。”:我暂且让自己的目光在天地间广泛地追寻,希望能在外(指外界、自然)穷尽万物变化的幽深情感。

-“然后惭愧而来归兮,大息吾躬于夫子之亭。”:然后带着惭愧回来,在夫子的亭子里深深地叹息自己。

###词句鉴赏

-“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写”字用得精妙,它通“泻”,河流注入大海是很自然的景象,而这里说心不能像水注入海那样宣泄,形成一种反差。把无形的“心”的情感,用有形的水流宣泄来类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无法倾诉的愁绪,这种比喻很生动。

-“落日千里凝寒精”:“凝”字将落日余晖下千里大地的寒冷感觉凝聚起来,赋予了寒冷一种具体可感的形态。好像寒冷不是一种抽象的感受,而是像实物一样可以凝结,使诗句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犹犹岐路之心生”:“犹犹”这个叠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那种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心理状态。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时,心里来回摇摆的样子,很有生活气息,让读者能感同身受。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要考虑诗的结构和用词特点。注意到诗中多次出现“予”和“夫子”,这可能表示诗人在与某位尊师或重要人物对话,或者表达对师长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有一些重复的词语,如“犹犹”、“必不能济夫子欲”,这可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犹豫和无奈。

然后,我会分析诗中的情感和主题。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面对困境时的自责和决心。例如,“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有限的思考,“悲夫,南国风涛,鱼龙畜伏”则可能描绘了外部环境的艰难,而“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则表现出诗人的谦逊和无力感。

还要注意诗中的自然意象,如“百川注海”、“落日千里”等,这些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命运的不可逆转。同时,“鱼龙畜伏”可能暗示着潜在的危险或机遇,需要谨慎应对。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我会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诗人与师长或友人一同登高,面对自然景象,引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思。诗中流露出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担忧,以及对师长期望的尊重,同时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和探索。需要确保分析清晰、易于理解,并且符合用户的要求,不使用复杂词汇。

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结合诗中意象和情感基调,可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如下:

**创作背景分析:**

1.**季节与环境**:诗中"孟冬之寒流"点明了深秋时节,寒流象征着时间流逝与生命衰微。"南国风涛"暗示作者身处南方,可能是在江河湖海边的亭台楼阁中创作,环境的苍茫与寒意为诗的情感奠定了基调。

2.**人物关系**:频繁出现的"夫子"与"予"表明这是与师长或智者对话的场景。"辍棹上登生生亭"暗示作者可能在乘舟途中停驻,与师长共同登临高处,探讨人生哲理

3.**心境状态**:诗中"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透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而"犹犹岐路之心生"则表现出面对人生选择时的迷茫与挣扎。这种矛盾心态可能源于作者在追求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徘徊。

4.**文化语境**:使用"鱼龙畜伏"等典故,暗示作者深谙传统文化精髓,可能是在学习或传承古文的过程中产生创作冲动。"传古道甚分明"则表明作者有志于弘扬传统文化。

5.**创作动机**:诗中既有对个人能力不足的自省"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又有对突破困境的渴望"予且广孤目遐赍于天壤",这种矛盾心理可能源于作者在求学或仕途上的挫折,借诗抒发心志。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作者经历人生低谷时,通过与师长的对话,既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又展现了不屈的求索精神。诗中"大息吾躬于夫子之亭"的结尾,暗示作者在经历思想斗争后,最终选择师长的指引下继续前行。

《孟夫子生生亭赋_卢仝.doc》

下载
下载:孟夫子生生亭赋_卢仝.doc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