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三绝句_杜甫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AI注解:

先看这首诗。作者是杜甫,对吧?这首诗是反映安史之乱期间百姓的苦难。用户可能不太熟悉背景,但根据要求,不能涉及作者生平,所以翻译和鉴赏都要集中在诗本身。

翻译部分要口语化,避免生硬。比如第一句“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这里的“杀刺史”可能是指叛乱,所以翻译成“前年渝州闹了杀刺史的叛乱”比较自然。要注意保持原意和情感,比如“剧虎狼”可以译为“比虎狼还凶残”。

接下来是鉴赏部分。需要找出3-5个亮点。比如“啮臂”这个词,用牙齿咬手臂来比喻哭泣,非常生动。还有“妇女多在官军中”,暗示官军的暴行,对比强烈。可能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仗,比如“前年”和“今年”形成时间对比,“渝州”和“开州”空间对比。

用户要求避免专业术语,但如果必须用,比如“拟人”,就要举例说明。比如“啮臂”是拟人,把人的动作赋予物品。但这里可能更适合用“比喻”或“动作描写”更易懂。

另外,要注意不涉及无关内容,比如不解释安史之乱的具体情况,只分析诗句本身。需要确保翻译准确,同时口语化,比如“同”翻译成“一样暴虐”比较贴切。

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句子,确保逐句翻译完整。然后鉴赏部分要选最精妙的点,比如“啮臂”和“回头却向秦云哭”形成对比,表现妇女的悲惨。还有“二十一家同入蜀”到“惟残一人出骆谷”的数字对比,突出损失惨重。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翻译和鉴赏分开,每部分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句子,让读者容易理解。可能还要检查是否有生硬直译的地方,调整语言使其更自然。

【逐句翻译】

前两句:去年渝州闹了杀刺史的叛乱,今年开州又发生杀刺史的暴动。

后两句:盗贼队伍比虎狼还凶残,连吃人都要留下活口当人质。

第三段:二十多家一起逃难到蜀地,最后只剩一个人从骆谷逃出来。

最后两段:大女儿咬手臂装死骗过贼人,回头却对着秦云(丈夫)哭诉;官军虽然勇猛,但暴虐程度和羌族、匈奴人一样;听说汉水边又发生屠杀,官军队伍里妇女都成了战利品。

【词句鉴赏】

1."啮臂":大女儿咬自己手臂装死,这个动作细节像电影特写镜头。牙齿啃咬的触感配合"装死骗过贼人"的情节,让读者能感受到真实恐惧——孩子宁愿被咬也要保全母亲。

2."回头却向秦云哭":动作转折极具张力。前半句是装死求生的机警,后半句是背过身去的痛哭,形成生死两重天的对比,展现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复杂心理。

3."妇女多在官军中":看似平静的陈述,实则暗藏血泪。官军本该是保护者,却成为妇女的噩梦,这种反差揭露了战乱中双重压迫的存在。

4.数字对比"二十一家"与"惟残一人":用具体数字制造视觉冲击,比抽象说教更有力量。就像现在看到新闻里说"100户家庭只剩3人幸存",比"很多人遇难"更震撼。

5.空间对照"渝州-开州-骆谷-秦云-汉水":地理坐标层层递进,从叛乱现场到流亡路线,最后到屠杀地点,形成完整的苦难地图。

【技巧解析】

-动态场景:"杀""食""啮""哭"都是动词,让画面像动画片般跃动

-对比手法:盗贼与官军、装死与痛哭、数字大写与最后一人

-隐喻表达:"秦云"既指丈夫也暗指朝廷,"官军"既是保护者又是加害者

这首诗就像用镜头记录的纪录片:前两句用两个"杀"字点明时代背景,中间四句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现不同场景,最后以空间移动收尾,让每个读者都成为见证者。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创作背景大概是这样: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严重,地方秩序混乱。“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说明地方上盗贼猖獗,连刺史这样的官员都被杀,这些盗贼比虎狼还凶狠,不仅杀人还不放过其家人。百姓为躲避灾祸纷纷逃亡,像“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众多人家逃亡,最后只有一人活着走出骆谷,可见途中遭遇多么悲惨。同时,朝廷军队也不安分,“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表明官军也肆意施暴,和盗贼没什么两样,在汉水上杀人,还抢夺妇女。作者目睹这些乱象,心中满是悲愤,于是写下此诗揭露社会的黑暗与混乱,表达对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

《三绝句_杜甫.doc》

下载
下载:三绝句_杜甫.doc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