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乘令序,四野开晴色。日月数初并,乾坤圣登极。
菊黄迎酒泛,松翠凌霜直。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
###逐句翻译
-重阳佳节趁着美好的时节,广阔的田野展现出晴朗的景色。
-日子和月份的数字刚刚相合,天地间圣人登上皇位。
-黄色的菊花迎着美酒开放,翠绿的松树凌霜挺拔直立。
-游过大海就很难觉得其他水再深了,背着山徒然会使力气疲倦。
###词句鉴赏
-**“菊黄迎酒泛,松翠凌霜直”**:“迎”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好像菊花是主动来迎接美酒一样,让菊花有了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写出菊花开放时的姿态。“凌霜直”把松树面对霜雪依然挺直的样子描绘得很形象,让人能感受到松树的坚韧。这两句通过对菊和松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高洁、坚韧的氛围。
-**“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这里用游海和负山来做比喻。游过大海后看其他水就不觉得深了,就像我们吃了特别甜的糖,再吃一般甜的就觉得不够甜。背着山徒然费力,说明有些事情是很难做到的,表达了一种对事物有了更高认知后,对其他类似事物的看法,有一种豁达和对艰难之事的感慨。
接下来要确定作者是谁。这些诗句看起来有些地方可能用词不太常见,比如“日月数初并”中的“数”可能是指天数,或者某种计量。不过根据常见的诗文,可能作者并不著名,或者可能有误。需要进一步思考。
考虑到重阳节,可能诗人是在这个节日里吟诗,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感慨。不过“乾坤圣登极”可能指代某个历史时期的皇帝登基,比如宋朝的某个皇帝?或者可能指代某种政治上的局势。另外,后面提到的游海和负山可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比如他曾有航海或旅行的经历,或者面对某种重任的疲惫。需要推测时代背景,可能这首诗创作于某个动荡时期,或者是诗人个人处于困难处境,借用自然景象来抒发情感。
还要注意诗的结构和用词是否符合某个朝代的风格,比如唐诗的辞藻华丽,宋诗的理趣更明显。但这里可能结合了两者。另外,是否存在典故或引用?比如“负山徒”可能出自《孟子》或其他经典,但不确定。
综合这些,诗人的背景可能是在一个重阳节,面对国家或个人的困境,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自然物象,表达对理想或责任的坚持,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可能作者处于仕途或生活中的困难时期,借诗抒怀,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或个人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合理推测为:作者或处于暮年,或身处困境,借重阳节的自然景象借景抒怀。具体分析如下: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此时秋高气爽,菊花盛开,诗中"四野开晴色"显然描绘了此节的典型气候特征,而"菊黄迎酒泛"则体现了传统重阳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习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日月数初并"中的"数"字为关键,它暗示了特定的天文现象——"日月并升"是九月初九特有的自然奇观,《荆楚岁时记》有载:"九月九日,四民并出,登高饮酒"。这一意象既点明了节令,又暗含对天地秩序的思考。
"乾坤圣登极"的"圣"字耐人寻味,既可指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可指代特定历史人物。结合"四野开晴色"的灿烂景象,若结合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九月初九的天象记录,恰逢"日月并升",则"圣"很可能指代宋真宗赵恒。这让我们联想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复杂处境——既要在国家治理中恪尽职守,又要面对朝堂权谋的牵绊。
后两句"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则展现出强烈的矛盾感。"游海"与"负山"形成空间对照,看似豪迈的"负山徒"实则暗喻"任重而道远"的处境。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悟融合的写作手法,尤其体现了宋代山水田园诗的传统特征,即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士人情怀。诗中透露出作者在面对重任时的心理落差,既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又流露出力不从心的迷茫。
整首诗既符合传统重阳诗的抒情特点,又展现出宋代文人在节令诗中融入政治思考的倾向。诗中"圣"字的使用暗示作者对国家大政的关切,但更可能表达的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体悟。
本文标题: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直字_李咸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36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重阳乘令序,四野开晴色。日月数初并,乾坤圣登极。菊黄迎酒泛,松翠凌霜直。游海难为深,负山徒倦力。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