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潓阳亭作_元结

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独有潓阳亭,令人可终老。
前轩临潓泉,凭几漱清流。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
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
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为我引潓泉,泠泠檐下来。
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

AI注解:

###逐句翻译

1.问我平时休息,泉上哪里好。只有潓阳亭,让人可以在这里度过一生。

2.前面的轩廊对着潓泉,靠着几案就能漱口(这里表示亲近)那清澈的泉水。外界的事物自己相互干扰,(但在这里)内心深处(像泉水一样)又能恢复宁静。

3.有时候从东边的门出去,更想在屋檐下坐着。不是我不想走,是那石渠能把我留下。

4.山峰岩石像鱼鳞一样排列,倾斜下垂又盘旋迂回。为我引来潓泉,泉水清脆地从屋檐下流淌下来。

5.天冷的时候泉水适宜(感觉)温暖,天热的时候泉水适宜(感觉)清凉。谁到了潓阳亭,他的心怎么肯想离开。

###词句鉴赏

-**“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这里“渊渊”用得妙,它是一种拟声词,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外界事物纷纷扰扰,可在这潓阳亭,听到泉水声,内心就恢复宁静,通过对比,突出了潓阳亭的宁静能让人内心平静,很动人。

-**“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留”字拟人化,把石渠当作人,说不是自己不想走,是石渠留住自己,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潓阳亭(石渠所在环境)对人的吸引力,让人感受到这里的美好让人不舍离开。

-**“峰石若鳞次,欹垂复旋回”**:“若鳞次”用了比喻,把峰石的排列比作鱼鳞,很形象地写出峰石排列的样子。“欹垂复旋回”描绘出峰石的形态多样,有倾斜下垂又盘旋迂回的,让读者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峰石的画面,很有画面感。

-**“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这两句对仗工整,天冷泉水温,天热泉水凉,简洁地说出了潓阳亭泉水的特点,不管什么天气,这里的泉水都让人感觉舒适,体现出潓阳亭的独特之处,很巧妙。

AI诗词背景分析:

先通读一遍这首诗,理解其大意。诗中反复出现“潓阳亭”和“潓泉”,看起来像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可能作者经常在这里活动,或者这个地方对他有特殊意义。关键词如“常宴息”、“临潓泉”、“漱清流”、“渊渊还复休”等,都描绘了在自然环境中的闲适生活,可能作者喜欢宁静,享受与自然为伴的时光。

接下来,要确定作者的可能背景。诗中提到“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可能表明作者有某种固定的作息,比如清晨或傍晚活动,或者养成了在特定时间静坐的习惯。而“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中的“石渠”可能是指一种引水的装置,也可能象征着某种固定的环境或生活状态,作者愿意在这种环境中停留,说明他可能对这种生活感到满足,或者有某种隐居的愿望。

再考虑诗中的情感表达。诗中多用自然景象,如泉水、石渠、山峰等,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平和,或者他在寻求逃离尘嚣的宁静。同时,诗中有一些对照,如“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显示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适应,可能作者有较强的隐士情怀,或者在经历人生起伏后选择隐居。

另外,注意到诗中一些重复的部分,如“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和“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这可能表明作者在反复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试图表达对潓阳亭的依恋。这种重复也可能是一种强调,说明这个地方对他有特殊的重要性。

还有,诗中提到“有时出东户,更欲檐下坐”,可能作者在潓阳亭的周围有多种活动选择,但最终都倾向于静坐,这可能反映出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或者在处理外界烦扰时需要这样的环境来调节心情。同时,“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可能暗示作者对世俗纷扰的不满,而选择隐居或独处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或文学背景相关的线索。比如,潓阳亭是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点?是否有其他诗人提到过?或者这是否是作者虚构的隐居之地?如果无法确定具体地点,可能需要合理推断,比如作者可能生活在有泉源或山峦的环境中,比如江南或某座山中,或者他有隐居的经历,用潓阳亭作为象征。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有隐士情怀的文人,可能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山区,常常在潓阳亭中静坐,享受自然,厌倦世俗的纷扰。诗中流露出对这种平静生活的满足和留恋,同时也可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寂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确保不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些背景,让用户容易理解。需要避免回答其他问题,只专注于创作背景的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潓阳亭及潓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隐居山林、追求自然生活的情怀。从"常宴息"、"临潓泉"等句可知,作者长期栖居于潓阳亭,以泉水为伴,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中"非我意不行,石渠能留我"等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不由自主的依赖,仿佛山泉石渠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可能是一位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向往"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的自然律动。通过"天寒宜泉温,泉寒宜天暑"的意象,可以看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与顺应,这种态度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诗中处处流露出对世俗的疏离,在"谁到潓阳亭,其心肯思去"的疑问中,暗示作者可能曾经历仕途挫折,最终选择归隐山林,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安宁。

这种创作背景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社会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普遍心态,同时也呈现了中国山水诗中"物我合一"的审美追求。作者以潓阳亭为精神寄托,通过描写景物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维的"行到水穷处"等隐逸诗作风格相呼应。

《潓阳亭作_元结.doc》

下载
下载:潓阳亭作_元结.doc

问吾常宴息,泉上何处好。独有潓阳亭,令人可终老。前轩临潓泉,凭几漱清流。外物自相扰,渊渊还复休。有时...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