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远巷蹋歌深夜月,
隔墙吹管数枝花。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逐句翻译
-常年在京城过寒食节,今年清明却在天涯海角。
-深夜的月光下,远处小巷传来踏歌的声音。
-隔着墙能听到吹管乐的声音,还有几枝花开着。
-如同鸳鸾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音信隔绝。
-又像鸿雁分飞,路途遥远。
-若不是多情到了极致(二十是虚指,极言其多),绝对没有人会来探访我这贫困的家。
###词句鉴赏
-**“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
-**表达技巧**:这两句通过描写“远巷蹋歌”“隔墙吹管”的声音和“深夜月”“数枝花”的景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就好像我们看电影,既有听到的声音,又有看到的画面。
-**传达情感**:在这清明之夜,别人热闹欢乐(蹋歌、吹管是欢乐的活动),自己却在天涯,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孤独寂寞。那“数枝花”在寂静中似乎也带着一丝清冷,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落寞。
-**“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
-**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和友人(或相关的人)比作鸳鸾、鸿雁。鸳鸾本应相伴,却因“得路”(走上不同道路)而音信隔绝;鸿雁本可传信,却因“分飞”而路途遥远难通消息。
-**传达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和他人分离、音信不通的无奈与惆怅,那种距离感和失落感让人感同身受。
-**“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
-**表达技巧**:“多情”一词在这里是关键,强调了一种情感的深度。“二十”是虚写,极言多情的程度。
-**传达情感**:诗人感慨,若不是自己如此多情(对友情、人情等的看重),在这贫困之时,根本不会有人来探访。这里既有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淡淡的哀怨,又有对那难得的“多情”(别人的探访)的珍视,让人觉得真实又心酸。
接下来,“远巷蹋歌深夜月”描绘了夜晚的场景,远处的巷子里有人踏歌(即边歌边舞),月光洒落,显得宁静而略带孤寂。然后“隔墙吹管数枝花”提到隔着墙吹笛子,同时有数枝花,可能是在描写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或是对家乡的思念。这两句可能是在表达作者所在的环境与过去的京城生活形成对比,感到孤独。
后两句“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这里用了鸳鸯和鸿雁的意象。鸳鸯通常象征爱情或成双成对,但“得路”可能指它们找到了道路,而“音尘阔”意味着消息断绝,联系变少。鸿雁则常用来指代书信,所以“分飞道里赊”可能是在说鸿雁分开了,路途遥远,难以传递消息。这可能反映出作者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变少,或是对无法回家的无奈。
最后一句“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这里“多情”可能指作者情感丰富,持之以恒的关心;“成二十”可能指持续了二十年的时间,或者是二十次的坚持;“访贫家”则表示探访贫困的家户,可能与作者的职业或生活状态有关。整句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因为太过投入慈善事业,无法回到家乡,或者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仍然无法改善贫困状况,感到无奈或遗憾。
综合来看,这可能是一位长期在京都从事某项工作(如官职、教育等),但如今流落异地,思念家乡的同时,又因职责所在无法回去。诗中提到“访贫家”,可能暗示作者在关注民生,可能是一位官员或文人,致力于改善民生但旅途艰辛。此外,诗中使用了自然景象和动物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可能反映了作者在异乡奋斗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需要注意,用户可能希望我详细分析诗中的各个意象,并结合这些元素推测作者的生活环境、职业背景以及可能的情感状态。例如,寒食和清明的对比可能表明作者失去了在京城的稳定生活,而四处漂泊;踏歌和吹管可能象征过去的生活或当前的境遇;鸳鸯和鸿雁则用于表达离别和通讯困难;而“访贫家”则可能与作者的道德或职业责任有关,比如作为士人或官员,坚持济世救人的理想但现实困难重重。
用户可能没有明确提到,但深层需求是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如何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诗中。因此,在分析时,我需要将每句诗中的意象和个人情感结合起来,推测作者可能的经历,如离开京城的原因、流落异乡的处境、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坚持慈善事业的内心挣扎。
最后,要确保用词简单明了,避免学术术语,让用户容易理解。同时,保持回答的结构清晰,逐步分析诗中的各个部分,最终综合出作者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心境,通过寒食与清明的对比,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推测:**
1.**地理与时间的对比**:
"常年寒食在京华"说明诗人平日多在京城生活,而"今岁清明在海涯"则暗示他此刻身处远离京城的海边或异乡,可能因仕途、战乱或生活所迫而被迫离开,形成时空错位的感伤。
2.**孤独的意象**:
"远巷蹋歌深夜月"描绘夜晚行人稀少,唯有远处巷子里有人踏歌(即唱歌跳舞),与月光相伴,突显诗人的孤寂;"隔墙吹管数枝花"则进一步点出他独自一人聆听笛声、观赏残花,暗示他流落异地、生活清贫,只能在寂静中寄托情感。
3.**亲友疏离的隐喻**:
"鸳鸾得路音尘阔"用鸳鸯成双的意象反衬自己与亲人分离的状况,暗示长期在外导致音信断绝;"鸿雁分飞道里赊"以鸿雁运送书信的典故,写出行路艰辛、交流困难,加深了画面的孤苦感。
4.**坚守与现实的矛盾**:
"不是多情成二十"或许指诗人因牵挂家乡与百姓,坚持着某种信念(如济世行善)已有二十年;"断无人解访贫家"则显露出他四处奔走、扶危济困却无人理解的无奈。这些细节可能反映他出身于士人阶层,因责任心过重而选择坚持,但现实的困境让他感到孤立无援。
**总结**:
这可能是位长期在京都为官或游历的文人,因缘故流落异乡,内心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诗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唏嘘,也体现了士人阶层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孤独与坚持。
本文标题: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_徐铉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38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常年寒食在京华,今岁清明在海涯。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鸳鸾得路音尘阔,鸿雁分飞道里赊。不是...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