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一拜敬亭祠,五马旋归下散丝。不假土龙呈夭矫,
自然石燕起参差。预听禾稼如云语,应有空濛似雾时。
已向为霖报消息,颍川征诏是前期。
###逐句翻译
-“谢公一拜敬亭祠,五马旋归下散丝”:谢公(这里可能是指某个人,类似古代的一种称呼)去拜祭了敬亭祠,很快就骑着马回来,接着就下起了雨(“散丝”就是雨丝,形容下雨)。
-“不假土龙呈夭矫,自然石燕起参差”:不用借助土龙(古代求雨的一种土做的龙形物)来做出那种屈伸自如的样子(求雨),自然就有石燕(一种传说中的类似燕子的石头,这里可能是一种意象)参差不齐地飞起来(也暗示下雨等自然现象)。
-“预听禾稼如云语,应有空濛似雾时”:好像提前听到了庄稼(“禾稼”就是庄稼)像云一样在说话(形容庄稼生长的声音,很有生机),应该会有细雨迷茫像雾一样的时候(形容雨下得轻柔)。
-“已向为霖报消息,颍川征诏是前期”:已经把下雨(“为霖”就是下雨)的消息报告了,颍川的征召诏书(一种任命文书)是之前就有的(可能暗示因为下雨等治理好了,所以有征召)。
###词句鉴赏
-“下散丝”:“散丝”把雨比作散开的丝线,很形象地写出了雨丝细密的样子,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下雨时那种轻柔、细密的状态,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牛毛细雨一样。
-“石燕起参差”:“参差”这个词用得好,它描绘出石燕(这里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意象中的)飞起来时那种高低错落、不整齐的样子,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真实感,让整个场景更鲜活。
-“预听禾稼如云语”:这里把禾稼的生长声音想象成云在说话,运用了一种很奇妙的联想(有点像我们说的通感,就是把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庄稼生长的期待和喜悦,就好像能听到庄稼在欢快地生长、交流一样。
第二句“五马旋归下散丝”,五马可能指谢安的五匹马,旋归表示归来,下散丝可能指雨下得像丝线一样,或者暗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
第三句“不假土龙呈夭矫”,土龙是古代祈雨的一种方法,用来象征降雨的龙。这里“不假”可能表示不需要依赖这些人为的手段,说明自然的力量或天意。
第四句“自然石燕起参差”,石燕可能指石头裂开形成燕子的形状,或者石燕作为某种生物,这里可能隐喻自然的变化,或者某种象征物。
第五句“预听禾稼如云语”,禾稼如云,可能描绘丰收的景象,如云般茂密,听它们说话,可能有对农事的关心或对自然的拟人化表达。
第六句“应有空濛似雾时”,空濛似雾,形容天气或环境的朦胧,可能暗示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与朦胧。
第七句“已向为霖报消息”,为霖是降雨,可能这里指喜讯或好消息的到来,报消息可能表示传递信息,可能有政治隐喻,如谢安重返朝堂的消息。
第八句“颍川征诏是前期”,颍川是谢安的封地,征诏指朝廷的征召,前期可能表示之前的预兆或准备,暗示谢安被征召回朝是必然的。
综合这些意象,谢安在隐居期间可能看到自然现象,如雨、禾稼、石燕等,联想到朝廷的征召,内心有许多感慨。诗中既有对隐居生活的描述,又有对仕途的思考,可能反映出他在徘徊于仕隐之间的心理状态。
需要确认历史背景是否正确,谢安确实有过隐居然后出山的经历,且颍川是他的封地,后来确实被征召回朝。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谢安隐居期间,观察自然变化,预感或回应朝廷的征召,表达他的内心活动。
还要注意诗中的关键词是否有其他含义,比如“石燕”是否指代其他事物,但结合上下文,可能还是自然意象,说明他相信自然的力量或天意来回应征召。整体结构可能是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隐喻政治形势,表达谢安的忠诚与隐居后的政治动向。
这首诗描写的是谢安(东晋名士)在隐居期间观察自然景象,并对朝廷征召产生联想的情景。诗中通过"敬亭祠"、"石燕"、"为霖"等意象,暗示他在江左(长江以南)隐居时,看到风云变幻、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既感受到云中飞雨的祥瑞,又联想到颍川(谢安封地)即将迎来朝廷的征召。诗中展现了他勤政务实、心系家国的品质,以及在隐逸与匡扶社稷之间摇摆的复杂心理。这种"身在江湖,心系庙堂"的情怀,正是这位东晋"山水清音"的开创者,在政治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的写照。
本文标题:送崔使君萧山祷雨甘泽遽降_李群玉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385.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谢公一拜敬亭祠,五马旋归下散丝。不假土龙呈夭矫,自然石燕起参差。预听禾稼如云语,应有空濛似雾时。已向...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