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蜀国偶题_钱珝

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
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AI注解:

###逐句翻译

-“忽忆明皇西幸时”:忽然回忆起唐明皇往西边去避难的时候。

-“暗伤潜恨竟谁知”:内心暗暗的伤痛和潜藏的怨恨,究竟有谁知道呢。

-“佩兰应语宫臣道”:(想象)佩兰应该会对宫廷里的臣子们说。

-“莫向金盘进荔枝”:不要再往金盘里进献荔枝了。

###词句鉴赏

-**“忽忆”**:这个词很精妙,一下子就把思绪从当下拉回到过去,有一种很突然的回忆感,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回忆的触发。

-**“暗伤潜恨”**:这四个字生动地描绘出那种藏在心里、不轻易表露的伤痛和怨恨,很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一个人心里藏着很多苦。

-**“莫向金盘进荔枝”**:这句很有意思,通过想象佩兰的话语,从侧面表达了对过去因荔枝等事引发的一些问题的反思。用一种假设的场景,让读者去思考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很有韵味。就好像是在说,经历了那些事,以后就不要做类似会带来不好结果的事了,有一种劝诫和反思的情感在里面,很能打动人。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诗人的身份和朝代。因为涉及到明皇和杨贵妃,可能属于唐代,或者后来的诗人借古抒怀。比如,宋代的诗人可能写这样的诗,因为距离安史之乱较远,有历史反思的意味。不过,也有可能是在唐代,但不太确定。不过,考虑到安史之乱是唐代的事件,而清代诗人如纳兰性德有时也会写这种历史题材,但更常见的是后来的诗人。

然后,考虑诗人的背景。如果这首诗是借古讽今,可能作者对当时的政治情况不满,比如帝王的昏庸或权臣的跋扈。也可能诗人经历过类似的动荡,或者有个人怀才不遇的体验。需要更有具体的线索来判断。例如,诗句中的“暗伤潜恨”可能指的是杨贵妃的悲剧,或者诗人自身的遭遇。如果诗人用杨贵妃的故事来隐喻自己的处境,那可能是后期的诗人,比如元代或明代,但不确定。

另外,注意诗句中的意象。“荔枝”常与杨贵妃相关,因为她在马嵬驿被赐死,而荔枝的运输中常有不幸的故事。所以句子可能是在抒发对杨贵妃命运的同情,或者对唐明皇决策的批评。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比如作者的生平,是否有相关的历史笔记或集子。

如果无法确定具体的时代,可能需要推测作者可能的时代背景,比如是否生活在有类似历史事件的时代,或者是否有投射自己遭遇的情况。同时,要避免使用复杂词汇,保持解释简洁明了。可能作者是文人,关注历史兴衰,或者对宫廷生活有深刻体验,或者有个人的不平遭遇,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

总结来说,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末或宋以后,可能作者借唐明皇西幸和杨贵妃的事件,表达对权力滥用、专宠导致悲剧的批判,或者对后宫纷争的感慨。需要进一步确认作者的时期和生平,但基于现有信息,可以这样推测。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寄托了深切的感慨。从诗歌内容分析,作者很可能生活在唐末或宋以后,对盛唐历史有所了解。以下为可能的创作背景推测:

1.**时代背景**

诗歌提及"明皇西幸",应回指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755年)后的逃亡事件。此时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百姓疾苦,作者可能借此历史事件反思统治者的决策失误。

2.**创作契机**

可能源于作者目睹或耳闻某些与权力斗争相关的事迹。"暗伤潜恨"暗示了对某些隐秘的悲剧或不公的叹息,或许作者本人经历过仕途挫折或家族命运起伏。

3.**情感表达**

通过"佩兰"(典故出自杨贵妃)这一意象,作者借古抒怀,既表达了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同情,也暗讽了帝王的专宠导致的后果。"莫向金盘进荔枝"一句,取自杨贵妃宠信荔枝运输的典故,含蓄地批判了权臣专权与骄奢误国。

4.**创作手法**

采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投射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比如帝后关系、权力集中、民生疾苦等主题的思考。

这种创作方式常见于关心民生、善于讽喻的文人,他们常借助历史故事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诗中并未直接写现实事件,而是以历史为镜进行规劝与反思,体现了古典诗词"言此而意在彼"的含蓄之美。

《蜀国偶题_钱珝.doc》

下载
下载:蜀国偶题_钱珝.doc

忽忆明皇西幸时,暗伤潜恨竟谁知。佩兰应语宫臣道,莫向金盘进荔枝。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