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_崔峒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AI注解:

###逐句翻译

那石林高高耸立,不知道有多高呢。金色的寺庙就在那中间的山峰上。白天,空旷的山里传来梵唱声。清冷的秋霜落下,夜晚的钟声响起。竹子环绕的窗户,能看到翠绿的山壁。长满青苔的小路通向那寒冷的松树。幸好接触到了无生的佛法,心里的疑惑害怕都有了归处。

###词句鉴赏

-**“石林高几许”**:“高几许”很妙,用一种疑问的语气,引发读者对石林高度的想象,让石林的高大形象更生动地浮现在脑海中。

-**“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这两句对仗工整。“白日”对“清霜”,“空山”对“后夜”,“梵”对“钟”。通过白天的梵唱和夜晚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空灵的禅意。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回”和“入”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回”写出了竹窗与翠壁相互映衬、环绕的样子;“入”则描绘出青苔小路延伸向寒松的画面,让整个场景有了动态感,也更具画面美。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中的意象包括“石林”、“金刹”、“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竹窗”、“翠壁”、“苔径”、“寒松”、“无生法”、“疑心”、“怯所从”。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山林寺庙氛围。比如“石林高几许”描绘了石林的高耸,而“金刹在中峰”则指出寺庙位于山峰之间,显示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

接下来,我会考虑这些意象可能传达的情感和主题。诗句中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可能暗示作者正在经历某种内心的反思或修行。例如“幸接无生法”和“疑心怯所从”似乎涉及佛教或道教的修行体验,表现出一种寻求真理或内心的困惑。

然后,我会结合常见的诗题和风格来判断可能的作者。这首诗的结构类似于唐诗宋词中的五言律诗或绝句,可能属于近体诗,所以作者可能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从内容上看,可能涉及山水闲适或隐逸生活,或者是在寺庙中修行的体验。

进一步思考,诗中的“金刹”、“中峰”、“梵”、“钟”等词语常见于佛教寺庙的描写,可能作者曾到访或居住在寺庙中,对佛教产生兴趣。而“无生法”这种佛教术语,表明作者可能有佛教信仰,或者在思考生死、道法自然等哲学问题。

此外,诗的后两句“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显示出作者在面对某种信仰或修行时的矛盾心理,既有庆幸接触佛法,又有对自己的怀疑和困惑。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状态,比如对世俗生活的不满,渴望精神上得到解脱,但又对修行的道路感到不安。

最后,考虑到诗歌的结构和用词,作者可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属于文人阶层,且可能在科举失败后选择退隐,或者是在仕途受挫后寻求心灵寄托。这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对佛教的推崇或正值禅宗盛行的时期。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生活在唐宋时期的文人,曾经历过仕途挫折,选择隐居或四处游历,有的可能在寺庙中修行,创作这首诗来表达对自然和精神上的追求,以及内心的疑惑和矛盾。

这首诗描绘了高耸入云的石林、位于山峰之巅的金刹(佛教寺庙),以及寺庙中白日的诵经声和后夜的钟声。通过“竹窗”、“翠壁”、“苔径”、“寒松”等意象,展现出山中宁静幽远的景致,后两句则流露出对佛教“无生法”的体悟,以及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敬畏。

###作者创作背景推测:

1.**身份与环境**

作者可能是唐代或宋代文人,因仕途失意、追求隐逸或修行而到访佛寺。诗中“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暗示其长期在寺庙中生活,与僧人往来,感受禅意。

2.**心境与经历**

-诗中“疑心怯所从”表明作者对佛教教义存在矛盾心理,可能曾对生死、轮回等哲学命题产生思考,但对修行的迷惘又让他不敢轻易下定决心。

-前半部分对山林的描写(如“竹窗回翠壁”)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向往,但后半句的“怯”字又暗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或许作者身处动荡时代,内心渴望归隐,却又被世俗责任所牵绊。

3.**时代背景**

若为唐代,可能与当时“禅宗兴起、山水诗盛行”的文化氛围有关;若为宋代,则可能是苏轼、王安石等文人对仕隐生活的探索。诗中“金刹”“中峰”等词或许也暗含对苏州虎丘、杭州灵隐等名寺的化用,展现出对佛教文化的熟悉与认同。

4.**隐逸与求道**

作者可能借山水景物寄托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无生法”的思考表达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暗示其在仕途与修行之间寻找平衡,或试图通过禅宗思想超脱现实困境。

这首诗整体呈现出文人隐逸的意趣,结合佛教哲理与山水写意,反映了作者在追求心灵解脱与现实责任间的挣扎,以及对自然信仰的深刻体悟。

下一篇:最后一页

《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_崔峒.doc》

下载
下载: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_崔峒.doc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