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函谷关_胡宿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望气竟能知老子,
弃繻何不识终童。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

AI注解:

###逐句翻译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老天爷开辟了函谷关,让关中变得更加雄伟壮观。千百年来,那令人惊叹的尘世喧嚣到了这里仿佛都消散一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函谷关的人)通过望气竟然能知道老子(要过关),可(函谷关的人)为什么不认识弃繻(表示决心要有所作为)的终军呢。

-“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空自持有像白马先生(指善于辩论的人)那样的言论,比不上学鸡鸣的门客(帮助孟尝君过关)的功劳。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天下的)符命已经归向(某个地方),那小小的函谷关(一丸之地)曾经让隗王东进的计划失误。

###词句鉴赏

-“壮”字:一个“壮”字,生动地写出了函谷关让关中变得雄伟、有气势的样子,把函谷关对关中的作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感受到函谷关的重要和壮观。

-“望气竟能知老子”:这里用了一个关于函谷关和老子的典故,通过这个故事增加了函谷关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让诗句更有故事性,也体现出函谷关在历史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鸣鸡下客功”:“鸣鸡”这个细节很精妙,用学鸡鸣帮助过关的门客的功劳,和前面那些空有言论的人对比,突出了实际行动、实用计谋的重要性,以小见大,让读者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也让诗句更有画面感和趣味性。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诗中的关键词有“函谷关”、“老子”、“终童”、“白马先生论”、“鸣鸡下客功”、“符命”、“隗王东”等。这些词都指向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老子出关的典故,还有终童(可能指终军)的故事。接下来,我需要回忆相关的典故和历史背景。

“天开函谷壮关中”可能描述了函谷关的宏伟景象,函谷关是古代关隘,位于陕西,是重要的地理和政治地标。“万古惊尘向此空”可能有夸张的表达,暗示函谷关的深远影响。“望气竟能知老子”这里提到“老子”,可能是指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情节,或者有关望气与老子的关系。“弃繻何不识终童”中的“弃繻”可能涉及终童的典故,比如终军的故事,他在汉武帝时期曾因未识符命而有争议。

然后,“谩持白马先生论”可能是指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到的“白马非马”的哲学论点,这里可能有误,因为“白马先生”可能不是正确的指代,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指这个论点。“未抵鸣鸡下客功”中的“鸣鸡”可能与鸡鸣狗盗的典故有关,如孟尝君的故事,但这里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符命已归如掌地”中的“符命”可能指象征性的命令或预言,而“隗王东”可能指隗嚣在东汉初年的活动。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这些典故是否连贯,以及诗的主题是否围绕老子和终童的历史事件展开。可能作者在比较老子和终童的不同经历,或者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来表达某种哲理。结合这些元素,创作背景可能与汉代或更早的历史时期有关,作者可能是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命运、哲学思想的传承,或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另外,宋代和明代的文人常借古抒怀,所以作者可能是这些时期的诗人。需要考虑诗中是否有特定朝代的代指,或者是否有历史事件的引用。比如“符命”可能涉及谶纬之学,这在汉代比较盛行,而隗嚣是东汉初年的割据势力。因此,可能作者是生活在汉代或后来模仿汉代风格的文人。

最后,要确保解释清晰易懂,避免使用复杂词汇。总结这些分析,作者可能在通过老子和终童的历史典故,探讨哲学与现实的冲突,或是历史人物的传世与短暂,创作背景可能与汉代或相关历史时期有关,作者或许是文人学者,借古抒怀。

这首诗融合了多个历史典故,可以看出作者对古代典籍和人物故事有深入研究。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汉代或之后的文人群体中,主要创作背景有以下几点:

1.**文化传承背景**:

诗中提到"老子"与"符命",可能与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有关(谶纬是汉代通过占卜预言解释政治事件的观念)。作者可能通过这些典故表达对老子哲学思想流传后于秦汉之际(如"函谷关"、"白马先生"等意象)的思考。

2.**历史对比视角**:

"望气竟能知老子"与"弃繻何不识终童"的对比,暗示作者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差异。终童(或指终军)的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期,而老子的故事则更早,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可能让作者思考历史叙事的可靠性与局限。

3.**现实思辨语境**:

"谩持白马先生论"引用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哲学辩题,而"鸣鸡下客功"可能暗指鸡鸣狗盗的典故(如孟尝君的故事)。这显示出作者或许身处重视治学与实用的学术环境中,通过典故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4.**地域文化影响**:

"天开函谷壮关中"直接描绘函谷关的地理意象,这与陕西地区自古以来的文化地位相关。作者可能生长于关中地区,或因文化渊源对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符号敏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汉代文人群体中,或是后世文人模仿汉代文风的诗作。作者或许通过重述历史故事,寄托对哲学传承、历史认知和现实处境的深沉思考,展现文人对历史典故的创造性运用。

《函谷关_胡宿.doc》

下载
下载:函谷关_胡宿.doc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符命...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