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生宫阙雾濛濛,万骑龙飞幸蜀中。在野傅岩君不梦,
乘轩卫懿鹤何功。虽知四海同盟久,未合中原武备空。
星落夜原妖气满,汉家麟阁待英雄。
梁园皓色月如珪,清景伤时一惨凄。未见山前归牧马,
犹闻江上带征鞞.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
正是四郊多垒日,波涛早晚静鲸鲵。
###逐句翻译
-“尘生宫阙雾濛濛,万骑龙飞幸蜀中”:宫殿里尘土飞扬,雾气迷迷蒙蒙。众多骑兵护卫着皇帝像龙一样飞到蜀地去避难。
-“在野傅岩君不梦,乘轩卫懿鹤何功”:在山野(隐居)的像傅说那样的人才,君主却不梦到(不任用)。乘坐华丽车子的卫懿公的鹤有什么功劳(却受优待)。
-“虽知四海同盟久,未合中原武备空”:虽然知道天下诸侯结盟很久了,但不应该让中原地区的军备空虚。
-“星落夜原妖气满,汉家麟阁待英雄”:星星落在夜晚的原野上,妖气弥漫。汉朝的麒麟阁等待着英雄(来留名)。
-“梁园皓色月如珪,清景伤时一惨凄”:梁园那明亮的月色像玉珪一样,这清冷的景色让人伤怀时事,感到凄惨。
-“未见山前归牧马,犹闻江上带征鞞”:没有看到山前放牧归来的马,还能听到江上带着出征的战鼓声。
-“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鲲在鱼群中潜伏着,鳞片被困住(不得志)。鹤处在鸡群中,病弱的翅膀低垂着(受压抑)。
-“正是四郊多垒日,波涛早晚静鲸鲵”:正是国家四郊有很多营垒(战事不断)的时候,希望早晚能平静那波涛(平息战乱),消灭鲸鲵(比喻叛乱者)。
###词句鉴赏
-**“尘生宫阙雾濛濛”**:“尘生”和“雾濛濛”营造出一种破败、混乱的氛围,仿佛能让人看到宫殿里尘土飞扬、雾气弥漫的凄凉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哀伤的基调。
-**“乘轩卫懿鹤何功”**:这里用了卫懿公好鹤的典故,通过反问“鹤何功”,讽刺了那些不务正业、只重玩物的统治者,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
-**“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有才能的人(如鲲、鹤)比作被困在鱼队中的鲲和处在鸡群中病翅低垂的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才不得志、受压抑的悲惨处境,让人感同身受。
-**“正是四郊多垒日,波涛早晚静鲸鲵”**:“四郊多垒”直接点明了国家面临战乱的危急状况,“静鲸鲵”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平息战乱、恢复和平的强烈愿望,情感真挚而急切。
接下来第三句:“在野傅岩君不梦。”傅岩是古代的隐居地,可能是指有才之人隐居,而“君不梦”可能表示这些人没有被重用的机会,或者作者期望有识之士被举荐而未果。
第四句:“乘轩卫懿鹤何功。”乘轩可能指乘坐轩车,象征地位,而“卫懿”、“鹤”这些意象可能暗示有功之臣或高洁的人物,但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然后,“虽知四海同盟久,未合中原武备空。”这里提到四海同盟可能指的是唐朝与各地藩镇的联盟,但面临武备空虚的问题,这可能反映出作者对当时朝廷内部不团结、武备松弛的担忧。
“星落夜原妖气满,汉家麟阁待英雄。”星落可能导致丧乱,妖气满象征不安定的氛围,麟阁是皇家藏书阁,待英雄则表达期盼英雄人物出现,这可能是在战乱时期,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最后两句:“梁园皓色月如珪,清景伤时一惨凄。未见山前归牧马,犹闻江上带征鞞.鲲为鱼队潜鳞困,鹤处鸡群病翅低。正是四郊多垒日,波涛早晚静鲸鲵。”这些描绘了自然景色如梁园的皓月,但引发伤时之情,可能表达对战乱的关注。未见归牧马可能指的是军队尚未回归,犹闻江上征鞞则暗示战事频繁。鲲和鹤的比喻可能指有才华的人被压制,而四郊多垒暗示边疆不安,作者期待战事平息,英雄出现。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反映朝廷的动荡、军队撤退、有识之士未被重用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望。作者可能是一位关注国家命运的士人,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的“幸西中”可能直接指向唐玄宗逃亡四川的历史事件,而“四海同盟”可能指唐朝与藩镇的联盟,但面临内部问题。因此,作者的背景可能与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有关,身处乱世,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同时希望有英雄能扭转局势。
需要进一步确认的历史事件包括安禄山反叛及其影响,以及唐朝藩镇制度的形成。同时,诗中的典故和意象需要准确对应,比如傅岩、卫懿等是否与特定历史人物相关,以及麟阁是否有特定指代。
可能的作者是晚唐或中唐的诗人,考虑到引用的历史典故和描绘的场景,如汉家麟阁,可能涉及现代历史,但诗中提到的“幸西中”更可能指向唐代,因此需要结合这些元素进行分析。
总结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动荡,可能为中唐或晚唐,涉及安史之乱后的局势,作者对朝廷的衰败和藩镇的威胁感到忧虑,同时寄希望于未来英雄的出现和国家的安定。
可能需要指出的注意事项是,诗中的一些词语如“幸西中”明确指向唐代,而其他意象如麟阁、梁园等提示历史背景,作者身份可能为关注时政的士大夫,情绪忧郁且期望变革。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后期,具体可能指向安史之乱(755-763年)后的动荡时期。作者身处一个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江山残破、英雄未现等意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解析:**
1.**历史语境**
诗中“万骑龙飞幸蜀中”暗指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后仓皇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兵变的历史事件。这一情节直接关联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反映出作者对乱世动荡的敏锐观察。
2.**政治隐喻**
-“四海同盟久,未合中原武备空”暗示朝廷与各地藩镇的联盟(如河朔节度使)虽存,但中央权威式微,武备荒废。这可能指向代宗、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现实。
-“在野傅岩君不梦”中,傅岩是传说中贤臣傅说隐居的地方,此处或暗喻有识之士隐居不仕,未被重用,折射出朝堂用人失当、人才浪费的困境。
3.**情感基调**
作者通过“星落夜原妖气满”等句,以超自然意象(星落、妖气)渲染社会危机与战乱频发,隐含对乱世的悲愤。尾联“四郊多垒日,波涛早晚静鲸鲵”则寄托对战乱平息、英雄崛起的期盼,情感由哀转希望。
4.**代入角色**
诗中“汉家麟阁待英雄”“未见山前归牧马”等,可能以诗人的身份为未逃亡的皇帝(如唐玄宗)或旁观者,既感慨时局艰难,又暗含对国家实力和盛世回归的深切期待。
整体来看,作者可能是一位深切关注国家命运的士大夫,生活在安史之乱或藩镇割据的动荡年代,借诗抒发对乱世的忧虑与对英雄救国的呼唤,既回顾历史伤痕,又寄托希望。
本文标题:严塘经乱书事_郑启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40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尘生宫阙雾濛濛,万骑龙飞幸蜀中。在野傅岩君不梦,乘轩卫懿鹤何功。虽知四海同盟久,未合中原武备空。星落...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