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知是幻,纵损心亦如。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
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衣食才方足,不用积盈馀。
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
###逐句翻译
1.“达人知是幻,纵损心亦如”:那些通达的人知道这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就算有所损失,心里也能坦然接受。
2.“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天界的众生都难免遭遇苦难,更何况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指人间)呢。
3.“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我们应该去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理,不要再苦苦地徘徊犹豫。
4.“衣食才方足,不用积盈馀”:当衣食刚刚足够的时候,就不要去积攒过多的财富。
5.“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减少欲望就能达到涅槃的境界,懂得知足的人就不是普通的凡夫俗子。
6.“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这样将来就不会堕入地狱,现在也能脱离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词句鉴赏
-**“达人知是幻”**:“幻”这个字很精妙,它直接点明了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看法,把世间万物比作虚幻不实的东西,就好像我们看一场梦幻的电影,一切看似真实,实则短暂易逝。传达出一种超脱的情感,让人觉得那些通达的人能看透这一点,很有智慧。
-**“少欲有涅槃,知足非凡夫”**:这两句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因果关系。“少欲”和“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说减少欲望就能达到涅槃(可以理解为一种很安宁、解脱的境界),懂得知足就不再是普通的人。这里把“少欲”“知足”和“涅槃”“非凡夫”联系起来,让我们明白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能带来很不一样的结果,很有启示性,也传达出一种对精神追求的倡导,让人觉得这种观念很积极向上。
-**“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这两句用一种很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美好的愿景。“无地狱”“出三涂”,就好像在说只要做到前面说的那些(少欲、知足等),就能避免很可怕的后果(地狱、三恶道),给人一种安慰和希望,让读者觉得按照诗里说的做,就有好的结果,很能打动人心。
然后,我需要考虑诗的历史背景。根据诗句中的内容,可能创作于佛教盛行的时期,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佛教宗派发展过程中。比如,如果诗人生活在唐代,可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或者是在某个具有佛教氛围的环境里创作的,如寺庙、修行场所等。
另外,诗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也很重要。这三段诗每段四句,押韵工整,可能表现出一种宗教仪式的庄重感。同时,用词简练,可能旨在传达深刻的哲理,让读者在简短的句子中体悟佛教的真理。这种风格可能服务于特定的宗教活动,如偈语、禅语等,用于启发或教化。
还需要注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和比喻。比如“阎浮”是佛教中对地球的称呼,而“三涂”指的是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意象可能反映出作者对生命、轮回和救赎的思考。此外,提到“衣食才方足”可能强调在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与佛教的“破除贪欲”理念一致。
同时,诗句中出现的“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可能是在比较宇宙中的各个天界与人间的苦难,表达即使在天堂也有困扰,所以人世的苦难更需要解脱。这可能关联到佛教的轮回观念,以及诗人对当前世界苦难的观察和反思。
还要考虑诗人的身份和经历。如果诗人是一位出家的僧侣,可能是在修行过程中有感于世俗的纷扰,写下这些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悟道和劝诫。如果是一位在家修行的人,可能是在经历生活中的困苦或寻求精神寄托时创作的。
此外,用户希望以语文老师的视角来分析,所以需要将这些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避免使用生僻字或复杂词汇。同时,要清晰、有条理地阐述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宗教思想等。
最后,确保回答符合用户的所有限制,只思考背景问题,不回答其他无关内容。因此,需要专注于分析诗句中的佛教元素,联系可能的历史时期和宗教氛围,以及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给出一个详细的创作背景解析。
这首诗文体现了浓厚的佛教思想色彩,结合其内容可以推测作者可能是一位熟悉佛教教义、经历人生困惑后寻求精神解脱的修行者或隐士。以下为可能的创作背景分析:
1.**时代背景**
可能创作于佛教兴起的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部分文人僧侣将佛教哲理融入诗文创作。作品中提到的"阎浮"(佛教指地球)、"三涂"(三恶道)等术语,暗示作者身处一个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或深受当时崇佛风气影响。
2.**个人经历**
诗中"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等句,反映出作者曾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顿,后通过佛法顿悟,主张摒弃世俗执念。可能经历过战乱、仕途失意或身体病痛,使他对"生死轮回"、"苦海无边"有了深刻体悟,进而创作此类劝世诗文。
3.**思想渊源**
作品中的核心思想与佛教"少欲知足"、"涅槃解脱"等教义高度契合。作者或许研读过《金刚经》《心经》等经典,通过诗意化的表达传递佛教因果观和修行理念,旨在劝导世人远离贪嗔痴,寻求内心的超脱。
4.**创作意图**
诗中"当来无地狱,现在出三涂"等句,含有强烈的劝诫意味。作者可能在特定场合(如禅修、讲经或病中)创作此诗,既表达对生命无常的认知,也希望通过偈语形式为读者提供精神指引,强调修行的当下性与超越性。
该诗文通过简洁的意象与直白的劝诫,反映了一个寻求心灵解脱的文人,其创作背景很可能与佛教修行实践密切相关。
本文标题:诗偈 其一○七_庞蕴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40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达人知是幻,纵损心亦如。诸天不免难,况复此阎浮。须寻无上理,莫更苦踟蹰。衣食才方足,不用积盈馀。少欲...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