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
雏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
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
###逐句翻译
-还没见到佳人就先去寻找桂水,那水和云好像先懂人意似的,靠近了酒杯(让人欣赏)。
-竹林里一根接一根地增添了斑竹,小鸟们高低错落地守护着(好像锦囊一样的东西)。
-钟乳石洞此时与越井相连,那石楼什么时候能到达仙乡呢?
-(那些景象)像飞起来又像要坠落,都是青碧的山崖,画家的技艺不强,(因为)大自然(“元化”可理解为大自然的造化)的技艺更强。
###词句鉴赏
-**“水云先解傍壶觞”**:“解”字用得妙,它把水和云拟人化了,就好像水和云有了人的情感和意识,懂得靠近酒杯,让诗人欣赏,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眼前水云之景的喜爱,仿佛这景是特意为自己而来,很有情趣。
-**“笋林次第添斑竹”**:“次第”一词,体现出一种顺序和节奏,让读者能想象到竹林里斑竹一根接着一根生长出来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如飞似堕皆青壁”**:“如飞似堕”这个描写很精妙,把青壁的那种险峻、奇特的形态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那青壁好像要飞起来又好像要坠落的动态感,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这大自然鬼斧神工(“元化强”)创造出的青壁之景的惊叹和赞美。
然后,关于“笋林次第添斑竹”,这里可能提到竹林和笋,这在南方如桂林地区比较常见,可能作者曾经游览过这些地方,或者有相关的亲身经历。而“雏鸟参差护锦囊”可能用拟人手法,描绘小鸟在竹林中守护锦囊,这可能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和美好,或者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动词如“寻”、“解”、“添”、“护”、“连”、“到”、“如”、“画”等,这些动词的使用显示出作者对自然的密切观察和细腻感受,可能在构思诗时,有过实地考察或深入思考的背景,从而在创作中融入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
考虑到诗的结构,有七言绝句的形式,这在唐代比较常见,但这里的诗可能更倾向于宋诗风格,因为题目中没有提到“五绝”或“七律”,而是更具自由表达的风格。所以作者可能生活在宋朝,或者有宋代文人的审美。
再结合诗的意境,仿写山水画的意境,可能作者受到画家或艺术文化的影响,或者自身爱好绘画,因此在创作诗时融入了画意,比如“画手不强元化强”可能暗示自然变化的力量大于人为技巧,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或对艺术创作的看法。
另外,“水云先解傍壶觞”中的“壶觞”是古代饮酒用的器具,可能暗示作者在某个场合,边饮酒边观赏山水,或者有聚会的情景,这些都可能成为创作背景的一部分。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是一位宋代的文人,曾游历南方山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并受到艺术的影响,如绘画或书法。他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亲身体验自然美景,与友人同行,饮酒赏景,同时希望进一步探索或保护这些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象,充满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想象。从诗意和意象来看,作者很可能生活在北宋时期,属于文人墨士群体。他或许曾游历南方山水,如桂林、柳州一带,亲历过喀斯特地貌的奇峰异石与竹林锦景,因而创作出此诗。诗中"桂水"与"越井"的地理考据,暗示作者或其友人可能参与过对南方山水的实地考察,或在文学交流中听闻相关传说。"石楼何日到仙乡"则反映出当时的文人普遍存在的隐逸情怀,希望通过山水游览寻找精神寄托,与道家追求仙山福地的观念相呼应。诗中运用"画手不强元化强"这样的艺术化表达,也说明作者可能受到绘画艺术的启发,或是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有着深刻理解。整体可见,一位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文人,在某个秋日或春日的山林漫步中,可能与友人对酌抒怀,在触景生情中完成了这首山水诗作。
本文标题:桂江_曹松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42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如飞...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