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峰顶叟,石窟土为床。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
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
###译文
常常思念那峰顶的老翁,他以石窟中的泥土为床。每天都最先看到升起的太阳,四周的烟霞散发着奇异的香气。他潜心修行,心境如同枯木般宁静,在微弱的阳光下扫雪。我最终一定会去寻访他,这样的人实在难以忘怀。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隐居峰顶的老翁的深切思念与向往。首联描绘老翁居住环境的简陋与独特,突出其超凡脱俗。颔联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展现其生活环境的奇妙,暗示其生活的自在惬意。颈联通过“冥心”“扫雪”等动作刻画老翁潜心修行、安于清苦的形象。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对老翁的念念不忘以及渴望与之相见的心情。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且充满禅意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远离尘世、宁静修行生活的向往与钦慕。
然后,“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这两句,可能是在描述隐士的心境,冥想如同枯木一样静止,扫雪时带着微阳的温暖,可能是在寒冷的冬天,隐士依然保持内心的温暖。最后两句“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隐士的敬仰和想要追随的决心。
接下来,我需要推断创作背景。首先,诗人可能是在某个寒冷的冬天,或者清晨,看到或想象到这样的隐士生活,从而有感而发。地点可能是在山区,靠近峰顶,环境清幽,适合隐居。诗人可能是一位有道家思想或者向往隐逸的人,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或者对自然、修行的感悟。
另外,诗中的意象如石窟、土床、日出、烟霞、扫雪、微阳,这些都暗示着一种与世隔绝、清贫但精神富有的生活。可能诗人是在某个隐居或旅行中,亲身经历或想象这样的场景,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创作时间可能是在冬季,因为提到了扫雪,或者清晨,因为提到了日出。
需要确保不包含任何解释或额外信息,只描述背景。所以应该聚焦在诗人的个人经历、环境、时间、心境等方面。例如,诗人可能在山中修行或访友,遇到了这样一位隐士,或者在想象中的场景下创作。也可能是在某个寒冷的清晨,看到山中的雪景,联想到隐士的生活,从而写下这首诗。
最后,整理这些信息,确保背景连贯,符合诗的内容,不添加任何解释性的内容。
峰顶寒庐隐,石穴土为榻。每晨先沐朝阳,云蒸霞蔚处暗藏幽芳。枯寂如槁木,扫雪待曦光。誓将追随其踪迹,此翁形虽渺,精魂永镌心间。
本文标题:怀香炉峰道人_贯休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74.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常思峰顶叟,石窟土为床。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