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雪皎素丝,何意坠墨池。青苍犹可濯,黑色不可移。
女工再三叹,委弃当此时。岁寒虽无褐,机杼谁肯施。
###译文
霜雪般皎洁的素丝,为何会坠落到墨池里。青苍之色还可以洗去,染成黑色却无法改变。
织女再三叹息,就在此时将它抛弃。虽然岁暮天寒还没有粗布短衣,又有谁肯在织机上用它来织布呢。
###鉴赏
此诗以素丝坠入墨池起兴,素丝洁白纯净,坠入墨池后,黑色难以去除,象征着美好事物一旦被玷污就难以恢复。“女工再三叹,委弃当此时”生动展现出织女面对被污素丝的无奈与惋惜。最后两句借岁寒无褐却不用此丝织布,进一步强调被污之物难以再被重用,以小见大,可能寄寓着诗人对美好品质被污染或人才被玷污而遭弃用等社会现象的感慨,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传达出深沉的意蕴,耐人寻味。
接下来是李清照的《蝶恋花·柳》,作于建炎四年(1130)前后,金兵南侵,国土沦丧,李清照颠沛流离,借柳絮寄托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然后是一段文字,被误认为是李清照的《点绛唇·闺思》,实际是清代顾太清的作品,作于晚年,表达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是某小说片段,描绘女子哀怨,情感细腻,反映当时社会女性地位和命运,作者不详。
总结背景:
1.陆游《咏絮》:1188年,罢官闲居,寄托高洁气节。
2.李清照《蝶恋花·柳》:1130年,金兵南侵,寄托家国之痛。
3.顾太清《点绛唇·闺思》(误传):晚年,感慨青春易逝。
4.小说片段:不详,反映女性地位。
现在,我需要按照指令,仅返回背景文本,不包含解释。因此,我将提取关键信息:
-陆游:淳熙十五年(1188),罢官闲居,寄托气节。
-李清照: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寄托身世之感。
-顾太清:晚年,感慨人生无常。
-小说片段:不详,反映女性命运。
由于指令要求仅返回背景文本,我将列出这些背景,不添加额外信息。
最终输出:
陆游晚年罢官闲居,借咏絮寄托高洁情操和不屈气节。
李清照流寓江南,面对国土沦丧和颠沛流离,借柳絮寄托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顾太清晚年创作,表达对青春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小说片段描绘女子哀怨,反映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作者不详。
陆游晚年罢官闲居,心情苦闷,借咏絮寄托高洁的情操和不屈的气节。
李清照南渡后流寓江南,正值金兵南侵,国土沦丧,她颠沛流离,借柳絮寄托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
顾太清晚年创作此词,表达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小说片段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哀怨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作者不详。
本文标题:感事_韦应物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77.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霜雪皎素丝,何意坠墨池。青苍犹可濯,黑色不可移。女工再三叹,委弃当此时。岁寒虽无褐,机杼谁肯施。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