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棹,风外见平流。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译文
秋天的洞庭湖和云梦泽,天空一片澄碧,与湖水悠悠相连。
孟学士狂放题诗之后,还有什么人能再倚楼赏景赋诗呢?
夕阳西下,远处划来船桨,微风拂过,可见平静的水流。
我终究想要再次前去寻访,到那古岸边僧人的窗前。
###鉴赏
此诗开篇描绘了秋日洞庭云梦的空明澄澈之景,营造出悠远旷阔的氛围。颔联借孟学士题诗之事,表达对前人风雅的追慕以及后继无人的感慨。颈联以“日西”“远棹”“风外”“平流”等景象,进一步展现洞庭湖的动态与静态之美。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洞庭的眷恋与重游之愿,全诗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
日西来远棹,风外见平流。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我需要分析这首诗词的内容来推断或想象其背景。
诗词内容:
-"洞庭云梦秋":提到洞庭湖和云梦泽,这是中国著名的湖泊和湿地,尤其在秋季,暗示了季节和地点。
-"空碧共悠悠":空碧可能指天空的碧蓝,悠悠表示悠长、深远,可能描述景色的宁静或广阔。
-"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孟子是古代思想家,"狂题"可能指狂放的题诗或行为。暗示可能与孟子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何人更倚楼"意思是还有谁在倚靠楼阁,可能表达怀旧或孤独。
-"日西来远棹,风外见平流":日西指夕阳西下,远棹是远方的船,风外见平流可能描述水流的平静。描绘黄昏时分的江景。
-"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终欲重寻去,意思是最终想再次寻访过去,僧窗古岸头指僧侣的窗户和古老的岸边。可能表达一种追寻或回忆的情感。
整体诗词似乎在描述一个秋日的江边景色,带有怀旧、孤独和追寻的意味。可能与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尤其是提到孟子。
现在,我需要查找或想象背景:
-查找:诗词中提到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可能这首诗是作者在某个地方(如洞庭湖或类似地点)触景生情,联想到孟子的狂放行为。
-想象:由于指令说"查找或者想象",所以我可以基于诗词内容推断一个合理的背景。
可能的背景:
-地点:洞庭湖或云梦泽附近,秋日黄昏,江边。
-时间:秋季,夕阳西下时。
-人物:诗人自己,可能在某个历史或虚构场景中,回忆孟子。
-事件:或许诗人登楼远眺,看到景色,联想到孟子的题诗行为,表达自己也想追寻过去的愿望。
-情感:怀旧、孤独、对逝去时代的向往。
背景文本内容需要简洁,仅返回背景,不加解释。
结构:指令说"仅返回背景的文本内容",所以我应该直接输出一段文本描述背景。
例如:"一位诗人站在洞庭湖畔的古楼上,秋日的黄昏时分,眺望远方的江景,回忆起孟子当年的狂放题诗,感慨如今无人再能像孟子那样倚楼抒怀。"
但要确保不包含解释。
更直接:"在秋日的洞庭湖边,诗人登楼远眺,看到夕阳下的江船和平静的水流,联想到孟子的狂题行为,表达对过去时光的追寻。"
指令是中文,所以背景也用中文。
最终输出:只返回背景文本。
在秋日的洞庭湖畔,一位诗人登临古楼,眺望空碧的湖天和悠远的江景,回忆起孟子当年狂放题诗的往事,感慨今昔变迁,终欲追寻昔日的足迹,至僧侣静坐的古岸。
本文标题:怀巴陵旧游_齐己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78.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洞庭云梦秋,空碧共悠悠。孟子狂题后,何人更倚楼。日西来远棹,风外见平流。终欲重寻去,僧窗古岸头。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