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送邹尊师归洞庭_杨夔

众岛在波心,曾居旧隐林。近闻飞檄急,转忆卧云深。
卖药唯供酒,归舟只载琴。遥知明月夜,坐石自开襟。

AI注解:

###逐句翻译

-众多岛屿在水波中心,曾经居住在以前隐居的树林。

-最近听闻紧急的檄文传来,转而回忆起在卧云之处的深深岁月。

-卖药只是为了供应买酒的钱,归来的船上只装载着琴。

-远远地料想在明月之夜,坐在石头上自然地敞开衣襟。

###词句鉴赏

-“近闻飞檄急,转忆卧云深”:“急”字生动地表现出外界事务的紧迫,与“深”字所代表的隐居生活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更突出了对往昔隐居生活的怀念之情。

-“卖药唯供酒,归舟只载琴”:“唯”和“只”这两个字用得精妙。“唯”强调了卖药的目的单纯就是为了换酒,“只”突出了归舟上物品的简单只有琴,这两个字简洁地勾勒出一种超脱世俗、随性自在的生活状态,让人感受到一种悠然的心境。

-“遥知明月夜,坐石自开襟”:“自开襟”这个动作描写很动人,在明月夜的背景下,自然地敞开衣襟,仿佛能让人看到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惬意模样,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情感。

AI诗词背景分析:

诗的开头是“众岛在波心,曾居旧隐林。”这里描绘了自然景象,众岛在波心可能指水中的小岛,或者象征漂泊不定的处境。"曾居旧隐林"提到作者曾经居住在隐居的林中,可能暗示他有过隐居的经历,或者对隐居生活有怀念之情。

接下来是“近闻飞檄急,转忆卧云深。”"飞檄急"可能指紧急的军令或政令,而"卧云深"则可能表达作者对宁静、高远生活的向往。这两句似乎在对比现实的紧迫与内心的宁静,可能反映出作者在动荡时期对隐居生活的回忆或渴望。

第三句“卖药唯供酒,归舟只载琴。”这里提到卖药和归舟,可能暗示作者的生活状况较为简朴,或者有退隐江湖的意味。卖药供酒可能指以卖药为生,用所得来买酒,归舟只载琴则可能表示归隐后只带着琴,象征简朴和高雅的生活。

最后一句“遥知明月夜,坐石自开襟。”明月夜通常与思乡、孤独相关,"坐石自开襟"可能描述在明月下独自坐于石头上,敞开衣襟,可能表达一种释然或超脱的心态。

接下来,我需要结合这些意象来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作者经历过官场的动荡,比如战乱或政治变革,导致他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居所,转向隐居生活。"飞檄急"可能暗示有战事或紧急的政务,迫使作者离开,而"卧云深"则表现出他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向往。卖药和归舟可能说明他放弃了仕途,选择归隐,生活简朴,以琴为伴,可能有文人墨客的气质。最后的明月夜和坐石开襟则可能表现他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或者对过去的生活有所释怀。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没有明确的时间或地点,所以需要根据常见的意象来推测。比如"众岛"可能象征漂泊,"飞檄"可能指战争或紧急军令,"归舟"可能暗示归隐。同时,作者可能在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和内心的宁静。

可能作者是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因为这些朝代有较多的隐士文化。也有可能作者经历了安史之乱或类似的动荡时期,导致他选择隐居。此外,诗中的意象可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比如曾经在林中隐居,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离开,现在又回归或怀念。

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比如"众岛"是否指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者"飞檄"是否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但根据现有信息,可能无法确定具体细节,只能从整体意象和情感来推测。

最后,要确保用词简单明了,避免生僻字,让用户容易理解。同时,保持回答的结构清晰,分点说明,涵盖创作背景、可能的朝代、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动荡现实与隐逸理想之间的心理挣扎与自我调适。从诗中可见,作者曾有过隐居林泉的经历,"旧隐林"暗示他可能因仕途受阻或政治风波而选择退隐。然而"飞檄急"又透露出当前局势的紧迫性,或许他正在经历战乱、官场斗争或社会变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纷扰。

诗中"卖药唯供酒"与"归舟只载琴"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清贫而超然的生活状态。卖药可能暗示他放弃仕途后的生活选择,用微薄收入换取精神寄托;归舟载琴则表现出对漂泊生活的坦然接受,以及对高雅艺术的执着。这种生活状态与他"卧云深"的隐逸情怀相呼应,说明他虽身处困顿,却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

"遥知明月夜,坐石自开襟"的结尾,将视角转向自然意象,明月常与思乡、孤独相关,而"坐石开襟"则表现出一种豁达的胸襟。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在经历了现实的波折后,最终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通过独处和自然景观的观照,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情感转折体现了诗人从现实的焦虑到内心的释然,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

《送邹尊师归洞庭_杨夔.doc》

下载
下载:送邹尊师归洞庭_杨夔.doc

众岛在波心,曾居旧隐林。近闻飞檄急,转忆卧云深。卖药唯供酒,归舟只载琴。遥知明月夜,坐石自开襟。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