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濛濛,风淅淅,
杨柳带疏烟。
飘飘轻絮满南园,
墙下草芊眠。
燕初飞,莺已老,
拂面春风长好。
相逢携手且高歌,
人生得几何。
###逐句翻译
-雾气弥漫,朦朦胧胧,风儿淅淅沥沥地吹着。
-杨柳树笼罩在稀疏的烟雾之中。
-轻飘飘的柳絮飘满了整个南园。
-墙下的青草长得很茂盛,像是在安睡。
-燕子刚开始飞翔,黄莺已经老去。
-那吹拂在脸上的春风总是那么美好。
-相逢的时候就手拉手一起高声歌唱。
-人生又能有多长时间呢?
###词句鉴赏
-“雾濛濛,风淅淅”:这两句用简单的叠词,描绘出一种朦胧、轻柔的氛围,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那种轻柔的雾和风,很有画面感,让我们一下子就进入到诗词所营造的情境里。
-“杨柳带疏烟”:“带”字用得很妙,把杨柳和疏烟的关系写活了,仿佛杨柳是主动“带着”疏烟,有一种拟人化的感觉,让杨柳的形象更生动。
-“飘飘轻絮满南园”:“飘飘”这个叠词,生动地写出了柳絮轻盈飞舞的状态,“满”字则强调了柳絮之多,铺满了南园,让我们能想象出那一片柳絮纷飞的景象。
-“相逢携手且高歌,人生得几何”:这两句很直接地表达了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的情感。“携手”写出了朋友之间亲密的关系,“高歌”体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和后面“人生得几何”的感慨形成对比,更能让人体会到珍惜当下的那种情感。
然后,考虑诗的意境和情感。前几句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雾气、风、杨柳、柳絮、草、燕子、黄莺,这些都是春天常见的意象,可能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后几句转向人与人相逢,携手高歌,但最后点出“人生得几何”,带有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可能有离别或时光易逝的主题。
接下来,思考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生活在宋代,因为宋词比较常见,而且这种风格比较符合宋代文人的抒情特点。例如,晏殊、欧阳修、秦观等都有类似的词作。比如晏殊的《浣溪沙》也常有对春景和人生短暂的描写。或者,可能作者在某个春天的傍晚,独自散步或与友人相遇,看到自然景象触发情感,进而写下这首词。
还要注意诗中的时间变化,比如“燕初飞,莺已老”,说明季节的转换,可能是在暮春时节,燕子开始飞出巢穴,黄莺的声音已经变得稀少,暗示春天即将结束,时光流逝。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是在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暂,因此创作此诗。
另外,“相逢携手且高歌”可能暗示作者与友人或爱人相遇,共度美好时光,但随即想到人生短暂,所以才有“人生得几何”的感慨。这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比如经历过离别,或者在仕途中有起伏,导致对人生有所感悟。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上的著名词人写过类似的词,或者是否有特定的事件背景。如果找不到确切的作者,可能需要假设一个典型的宋代文人背景,比如在江南地区,春天的景色,可能作者有闲情雅致,常游赏山水,因此创作此诗。
最后,要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同时详细说明创作背景,包括时间、地点、作者可能的身份和生活状态,以及触发创作的事件或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黄昏的朦胧景色与人生感慨,其创作背景可推测如下:
**时间背景**:
暮春时节,万物生长的尾声。诗中"燕初飞"暗示春燕开始筑巢,"莺已老"则说明黄莺的鸣叫渐弱,暗示季节更迭、时光流逝。这种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作者对时令的敏感。
**空间背景**:
江南水乡的庭院或园林。"杨柳带疏烟""墙下草芊眠"等意象,描绘了水汽氤氲、草木繁茂的江南典型景致。南园作为地点,可能指作者居住或游览的园林,常有诗人在园林中寄情山水。
**作者身份**:
可能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擅长观察自然并抒发情感。"相逢携手且高歌"显示作者与友人或知己有交往,暗示其生活状态较为闲适,可能属于士大夫阶层。
**创作动机**:
1.**自然触发**:作者在春日傍晚散步时,被朦胧的雾气、飘飞的柳絮等景致触动,引发对生命易逝的思考。
2.**人生感悟**:通过"人生得几何"的感叹,可能暗含对仕途浮沉、时光飞逝的感慨,或对与友人相聚时光短暂的惋惜。
3.**情感寄托**:诗中既有对春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可能是在经历离别、挫折后,借景抒怀。
**风格特点**:
语言清新自然,采用"雾濛濛""风淅淅"等叠词增强画面感,整体意境婉约柔美,带有宋词常见的"以景结情"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思巧妙结合。
本文标题:喜迁莺·雾濛濛_冯延巳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31.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眠。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手且高歌...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