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逢邻女_周濆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AI注解:

###逐句翻译

-“日高邻女笑相逢”:太阳高高升起的时候,邻家的女孩笑着和人相遇。

-“慢束罗裙半露胸”:她慢慢地系着罗裙,露出了半个胸口。

-“莫向秋池照绿水”:不要对着秋天池塘里的绿水照(自己)。

-“参差羞杀白芙蓉”:那(你的美貌)会让高低错落的白色芙蓉花羞愧死。

###词句鉴赏

-**“慢束罗裙半露胸”**:“慢束”这个动作描写很精妙,展现出女子一种慵懒又带着些许风情的姿态。“半露胸”直白地描绘出女子穿着的样子,有一种大胆的美感。

-**“参差羞杀白芙蓉”**: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好像把芙蓉花当成人,说它们会因为女子美貌而羞愧)。把女子的美貌和芙蓉花对比,说芙蓉花都羞愧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女子的美丽动人,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女子的美。这种通过和花比较来体现人的美的方式很巧妙,很有画面感,也很容易让人记住。

AI诗词背景分析:

第一句“日高邻女笑相逢”描绘的是阳光明媚的早晨,邻家的女子笑着与人相遇。这里可能暗示着一个轻松愉快的场景,或者有某种社会背景下的互动。第二句“慢束罗裙半露胸”描述了女子缓缓系上罗裙,半露胸膛,这可能涉及到女性的服饰习惯,或者有某种文化或时代特征。第三句“莫向秋池照绿水”中的“秋池”和“绿水”可能象征着秋天的水景,或者有隐喻的意味。第四句“参差羞杀白芙蓉”则用白芙蓉来比喻,可能是在形容女子的美丽或某种羞涩的情感。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这些诗句可能的创作背景。首先,从季节来看,第一句提到“日高”,可能指夏日的早晨,而第三句提到“秋池”,可能暗示季节的转换或秋天的景象。但这两者似乎有些矛盾,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或者,是否“日高”指的是太阳高高升起,而“秋池”是另一个场景,可能暗示时间的流逝或不同的情境。

然后,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邻女”和“罗裙”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或者作者对女性的观察和感受。半露胸的描写可能比较大胆,需要考虑是否属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否有隐含的讽刺意味。

另外,诗句中的“羞杀白芙蓉”可能是一种比喻,将女子的美丽与白芙蓉相比,但又带有羞涩的情感,这可能暗示作者在描写女子时既赞赏其美,又表达出某种复杂的情感,比如害羞或矜持。

还需要考虑诗歌的结构和押韵。四句诗,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押韵方面,可能需要注意每句的结尾字是否押韵,但用户提供的诗句中可能没有明确的押韵,或者需要进一步确认。

可能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可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朝代,比如唐代或宋代,这些时期女性的服饰和社交活动有其特点。或者,作者可能是一位女性,或者对女性有特别的关注。此外,诗歌可能描绘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者有更深层的社会批判或情感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要求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所以解释时要保持简洁明了。同时,用户希望只思考背景,不回答其他问题,因此需要专注于分析创作背景,避免涉及其他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可能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可能在描绘一个夏日早晨与邻家女子的相遇,通过描写女子的衣着和动作,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和生活方式。或者,可能有某种隐喻,比如通过自然景象来暗示社会现象,或者表达个人情感。需要进一步确认诗句的具体出处和作者,但假设是未知作者,可能基于常见的文学元素进行推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早晨的场景,通过邻家女子的形象和动作,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第一句“日高邻女笑相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阳光明媚的早晨,邻家女子微笑着与人相遇,可能暗示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第二句“慢束罗裙半露胸”描写了女子缓缓系上罗裙,半露胸膛的动作,这可能反映了唐代或宋代女性流行的半露胸装束,或是作者对女性柔美姿态的细腻观察。

第三句“莫向秋池照绿水”中的“秋池”与“绿水”形成对比,可能暗喻女子的美貌与自然景色的交融,或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四句“参差羞杀白芙蓉”以白芙蓉比喻女子的娇羞之美,将女子的羞涩与花朵的柔美相联系,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细腻情感的捕捉。

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或宋代,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较为开放,且文人常以自然意象寄托情感。作者可能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的场景,表达对女性美的赞赏,或是借景抒情,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

《逢邻女_周濆.doc》

下载
下载:逢邻女_周濆.doc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