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寄献梓橦山侯侍御_黄滔

汉宫行庙略,簪笏落民间。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

赐衣僧脱去,奏表主批还。地得松萝坞,泉通雨雪湾。

东门添故事,南省缺新班。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

梦馀蟾隐映,吟次鸟绵蛮。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

AI注解:

###逐句翻译

-“汉宫行庙略,簪笏落民间”:皇宫里谋划着重大的战略,那些官员们的冠簪和手板(代指官员身份)却落到了民间(可能指官员失势或流落民间)。

-“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正直的品德如同那三湘的江水(长流不息),高尚的情怀好似四皓所居的山(宁静高远)。

-“赐衣僧脱去,奏表主批还”:皇帝赐给僧人的衣服被僧人脱去(可能指僧人不接受赏赐),大臣上奏的表章被君主批示发还(可能指表章未被采纳)。

-“地得松萝坞,泉通雨雪湾”:得到了有松萝的山坞之地,泉水通向那有雨雪的水湾。

-“东门添故事,南省缺新班”:东门增添了一些过往的故事(可能指有了新的人事变动等故事),南省缺少了新的班次(可能指人员空缺)。

-“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一片石头在秋天任由露水(侵袭),幽静的窗户夜晚也不关闭。

-“梦馀蟾隐映,吟次鸟绵蛮”:梦醒来后月亮隐隐约约(“蟾”代指月亮,就像我们说“玉兔”代指月亮一样),吟诗的时候鸟儿啼叫(“绵蛮”形容鸟鸣声)。

-“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可惜司马相如(这里代指有才华的人)的作品,当时的事情都已闲置(可能指才华未被充分利用,事情已过去)。

###词句鉴赏

-**“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直道”(正直的品德)比作“三湘水”,让我们能感受到正直品德像江水一样连绵不断;把“高情”(高尚情怀)比作“四皓山”,仿佛看到那高远宁静的山,很生动地传达出对高尚品德和情怀的赞美。

-**“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从”字用得好,“片石秋从露”,“从”有任由的意思,石头在秋天任由露水,有一种很自然、洒脱又略带孤寂的感觉。“幽窗夜不关”,“幽”字体现出窗户所在环境的幽静,夜晚不关闭窗户,给人一种静谧、闲适又有点孤独的氛围,很有画面感。

-**“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用司马相如代指有才华的人,“可惜”直接表达出对才华未被很好运用、事情已过去的惋惜之情,情感真挚,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仿佛看到那些有才华却不得志的人的遗憾。

AI诗词背景分析:

用户给的诗分为四段,每段四句,共十六句。看起来像是一首七言律诗,但结构上可能有些不同。让我先逐句拆解:

第一段:

"汉宫行庙略,簪笏落民间。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

这里提到"汉宫"和"行庙略",可能是指汉朝的宫殿或庙宇的记载。"簪笏"通常指官员的冠饰和手板,象征官职。"落民间"可能暗示这些权力或地位从宫廷转移到民间,或者官员被贬谪到民间。"三湘水"和"四皓山"是地理意象,三湘可能指湖南地区的三条河流,四皓山可能指陕西的终南山,因为四皓(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居在终南山。这里可能有对隐士的赞美,或者对仕途的感慨。

第二段:

"赐衣僧脱去,奏表主批还。地得松萝坞,泉通雨雪湾。"

"赐衣"可能指皇帝赏赐的衣物,"僧脱去"可能指僧人脱下这些衣物,暗示出家或放弃世俗权力。"奏表"是上奏的文书,"主批还"可能指皇帝批复后归还,可能与朝廷事务有关。"松萝坞"和"雨雪湾"描绘自然景色,可能表现作者隐居或追求宁静生活的情景。

第三段:

"东门添故事,南省缺新班。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

"东门"和"南省"可能指地方或朝廷的某个部门,"添故事"和"缺新班"可能暗示人事变迁或新旧交替。"片石"和"幽窗"再次出现自然意象,可能表现作者在隐居生活中的观察,如秋天的石头和夜晚的窗户。

第四段:

"梦馀蟾隐映,吟次鸟绵蛮。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

"梦馀"可能指梦醒后,"蟾隐映"可能指月亮或蟾蜍(月神)隐现,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吟次"可能指吟诗时,"鸟绵蛮"可能形容鸟儿的叫声,增添生机。"相如"是司马相如,古代文人,这里可能用典,暗示作者对文人命运的感慨。"当时事悉闲"可能指过去的事情都已平静,可能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无奈或对过去的怀念。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这些意象可能反映的作者背景。比如,提到"汉宫"、"赐衣"、"奏表",可能作者曾在朝廷任职,后来因某种原因离开,转向隐居。"三湘水"和"四皓山"可能与作者的地理活动有关,或者他向往隐士生活。"松萝坞"和"雨雪湾"可能描绘他隐居的环境,可能是在山林或田园中。"东门"和"南省"可能指他曾经在某个地方工作,或者与地方行政有关。"梦馀"和"吟次"可能表现作者的闲适生活,或者对过去仕途的回忆。"相如作"可能用司马相如的典故,暗示作者自己或他人有文才但未被重用,或者对文人命运的感慨。

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曾是朝廷官员,后来因不满官场或遭遇挫折而退隐山林。他在隐居时,可能经常游览自然景观,如三湘水和四皓山,或者在松萝坞、雨雪湾这样的地方生活。诗中提到的"赐衣僧脱去"可能暗示他出家或放弃世俗身份,专注于精神追求。同时,他可能通过吟诗和观察自然来表达内心的感慨,如对司马相如的怀念,或者对过去仕途的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些句子可能不太连贯,或者存在用典的模糊性,比如"相如作"的具体含义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根据常见的用法,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常被用来象征文才和理想。因此,作者可能在表达自己虽然有文才,但未能实现抱负,或者对过去时光的感慨。

另外,"当时事悉闲"可能暗示作者认为过去的事情已经平静,可能表达对现实的无奈,或者对隐居生活的满足。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作者从仕途到隐居的转变,以及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然、历史和自身处境的思考。

现在需要将这些分析整理成一个连贯的背景描述,确保语言通俗易懂,不使用生僻字,同时涵盖作者可能的经历和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展现出作者对仕途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从诗中可推测,作者可能曾身居高位,后因理想破灭或厌倦官场而归隐山林。他或许在湖南(三湘)或陕西(四皓山)有过游历,将对政治的感慨寄托于山水之间。诗中“赐衣僧脱去”暗示他可能曾接受朝廷赏赐,后选择出家或放弃世俗名利;“奏表主批还”则透露出他曾参与朝政,但最终被边缘化。隐居后,他常在松萝坞、雨雪湾等幽静之地观察自然,借“片石秋从露”“幽窗夜不关”表达超脱尘世的心境。末句“可惜相如作,当时事悉闲”以司马相如的典故暗喻文人怀才不遇,而“当时事悉闲”则流露出对过往功名的释然与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整体背景或为:一位曾涉足朝堂的文人,在经历世事变迁后选择归隐,借山水之景抒写内心的矛盾与超脱。

上一篇:下第_黄滔
下一篇:最后一页

《寄献梓橦山侯侍御_黄滔.doc》

下载
下载:寄献梓橦山侯侍御_黄滔.doc

汉宫行庙略,簪笏落民间。直道三湘水,高情四皓山。赐衣僧脱去,奏表主批还。地得松萝坞,泉通雨雪湾。东门...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