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人语春风岸,
芳草绵绵。
杨柳桥边,
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
目断遥天。
独立花前,
更听笙歌满画船。
###逐句翻译
-马在嘶鸣,人在交谈,春风吹拂着河岸。
-芳草长得又长又密。
-在杨柳依依的桥边。
-落日余晖下,高楼旁酒旗高高悬挂着。
-旧的愁绪和新的怨恨不知道有多少。
-极目远望那遥远的天空。
-独自站在花前。
-又听到画船上满是笙歌之声。
###词句鉴赏
-**“芳草绵绵”**:“绵绵”一词用得妙,它形象地写出了芳草的绵延不绝,给人一种广阔、悠长的感觉,仿佛那愁绪也随着这绵绵芳草无尽头,以景衬情,把无形的愁绪变得有形可感。
-**“落日高楼酒旆悬”**:这句描绘了一幅富有画面感的场景。落日、高楼、酒旆,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略带孤寂又有生活气息的氛围。“悬”字精准地写出了酒旆的状态,使画面更生动。
-**“更听笙歌满画船”**:“更”字在这里很关键,它有递进的意味。前面已经有诸多愁绪,此时又听到画船上满是欢乐的笙歌,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愁闷。欢乐的笙歌与主人公的愁绪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复杂的情感。
接下来,分析这些意象可能对应的季节和时间。春风岸、芳草、杨柳桥边、落日高楼,这些都指向春天或初夏,可能是在一个傍晚的场景。酒旆悬和笙歌满画船,这些元素通常与宴饮、游船活动相关,可能是在某个节日或聚会时创作的。
然后,考虑作者的可能身份。婉约派词人如柳永、周邦彦、晏殊等常用这些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表达情感。例如,柳永的《望海潮》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但这里的"马嘶人语春风岸"可能与之不同,不过同样描绘了春天的离别场景。周邦彦的词也常有细腻的景物描写,可能涉及离愁别绪。
再看诗句中的情感表达。"旧愁新恨知多少"显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旧日的忧愁,又有新的遗憾,可能是在经历离别或人生变故后所作。"目断遥天"和"独立花前"表现出孤独和远望,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如江边或桥头,独自一人时的感慨。
还要注意押韵和结构。虽然没有完整的词牌,但每句的结尾字可能有押韵,比如"岸"、"绵"、"边"、"悬"、"少"、"天"、"前"、"船"。不过这些字的韵脚可能不太统一,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或者可能这些是断句,需要重新组合。
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在春天的某个傍晚,独自一人在江边或桥边,看到杨柳、芳草,听到马嘶人语,感受到落日余晖,此时酒旗飘扬,画船上的笙歌响起,引发他对旧日愁绪和新近遗憾的感慨。这种场景常见于离别、思乡或对往事的回忆,可能是在一次游历或聚会中,面对美景却感到内心的孤寂和忧伤。
需要进一步确认是否有具体的词人或作品,但假设是某位婉约派词人,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或春天的游春活动中创作的。例如,清明节或踏青时,人们出游,但作者却因个人原因感到愁绪。或者可能是在一个离别的情景中,如送别友人或恋人,看到春天的景象,却无法释怀。
总结: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春天的傍晚,作者独自在江边或桥边,面对自然美景,回忆起过去的忧愁和现在的遗憾,通过饮酒、听笙歌等行为来抒发情感,可能与离别或人生变故有关。
这段诗文描绘了春天傍晚的江边景色,结合"马嘶人语""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等意象,可推测作者可能身处江南水乡或江畔城市,创作时正值暮春时节。从"旧愁新恨知多少"的感慨和"独立花前""目断遥天"的孤独姿态来看,作者或有离别之苦、仕途之忧,也可能在经历人生变故后借景抒情。酒旆悬、笙歌满画船的热闹场景与作者内心的落寞形成对比,暗示其可能在游宴或踏青途中,借自然风光寄托愁绪。这类作品常见于婉约派词人,如柳永、周邦彦等,他们擅长以细腻的景物描写承载复杂情感。
本文标题:采桑子·马嘶人语春风岸_冯延巳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32.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