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
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
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意欲都无言,浣濯耐岁时。
殷勤托行人,传语慎勿遗。别来年已老,亦闻鬓成丝。
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
###逐句翻译
-“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想要把心意寄给远方的人,可即便心意再诚恳,远方的人也难以知晓。
-“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箱子里有秋天的布料,把它裁剪做成远方客人的衣服。
-“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缝制衣服虽然是女子的活计,(但我)全都亲自用手拿着(布料等)来测量(尺寸)。
-“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因为)你的容貌常常在我眼前(浮现),(所以衣服的)长短我不再有疑虑(能做得合适)。
-“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斜着缝制(针脚)细密又结实,(因为)远行的人会有很多尘土(弄脏衣服)。
-“意欲都无言,浣濯耐岁时”:心里想着(这些)却都不用说出来,(希望这衣服)能经得住岁月的洗涤。
-“殷勤托行人,传语慎勿遗”:情意恳切地托付给出行的人,传话(给远方的人)千万不要遗漏(我的心意)。
-“别来年已老,亦闻鬓成丝”:分别之后(我)一年年老去,也听说(你)鬓发变成了白丝。
-“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即使(我们)再次相逢,握手(的时候)也只有悲伤。
-“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我)寄出去的(衣服)不要再丢弃,希望(它)能长久地(让我们)相互思念。
###词句鉴赏
-**“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这句很精妙。“容貌常目中”,把对远方人的思念具象化,仿佛那人的样子就在眼前,很生动。因为心里一直想着对方,所以做衣服时“长短不复疑”,这体现出女子的深情和细心。就像我们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个人,为他准备东西时也会很用心。
-**“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斜缝”“密且坚”这些对缝制细节的描写,表现出女子的用心。她想到“游客多尘缁”,所以把衣服做得结实,能经得住尘土,这是对远方人的关怀,很贴心。
-**“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这句很动人。“纵然”表示假设,即便相逢,却只有“悲”。分别多年,岁月流逝,再次相见可能已不是当初的模样,那种物是人非的悲伤,很容易让人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可能再见时会有复杂的情绪。
-**“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莫复弃”“愿见长相思”,直接表达了女子的心愿,希望自己寄出去的衣服能被珍惜,成为两人长久相思的寄托,情感真挚。
“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说明缝制衣物是女性的工作,但这里强调“手自持”,可能指作者亲自缝制,表达用心良苦。然后“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可能是在说虽然时间久了,但对方的容貌依然在心中清晰,没有怀疑。接下来“斜缝密且坚,游客多尘缁”这里“斜缝”可能指缝制时的细节,密且坚说明用心,而“游客多尘缁”可能指远行的人旅途劳顿,衣衫沾满尘土。
“意欲都无言,浣濯耐岁时”表达想要默默无言,但衣物需要浣洗以抵御时间的侵蚀。这里可能有矛盾的情感,既想不说话,又不得不通过衣物来传递情感。“殷勤托行人,传语慎勿遗”说明托付行人传递消息,叮嘱不要遗漏。然后“别来年已老,亦闻鬓成丝”这里提到分别后年华老去,连鬓发都变白了,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深切的思念。
最后两句“纵然更相逢,握手唯是悲。所寄莫复弃,愿见长相思”说明即使再次相逢,握手也只能带来悲伤,所以寄出的东西不要丢弃,希望相见时能长久思念。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离别之情,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和无奈。
接下来,我需要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首先,诗中提到“远客”和“别来年已老”,可能是在描述一个长期离家的人,或者作者自己有离别经历。考虑到古代常见的题材,这可能是一首离别诗,或者思妇诗,也可能是游子思乡之作。诗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在为远行的丈夫或爱人缝制衣物,表达思念之情。
另外,诗中提到“浣濯耐岁时”和“愿见长相思”,可能暗示作者希望这些衣物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等待重逢。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比如战乱频繁,交通不便,导致离别长久,无法团聚。或者,作者可能经历了多次离别,对重逢充满期待和悲伤。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秋帛”可能象征秋天的离别,或者布料的质地,暗示时间的流逝。衣物作为信物,承载着情感,这在古代诗词中常见。作者可能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共鸣。
考虑到这些,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战乱或动荡时期,与亲人分离,无法及时相聚。女性角色可能在家中等待,亲手制作衣物寄给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和牵挂。诗中提到“鬓成丝”说明时间久了,可能作者年岁已高,或者亲人已经年老,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岁月流逝和情感的沉淀。
此外,诗中的情感比较深沉,可能作者经历了多次离别,对重逢既期待又害怕,因此诗句中充满了无奈和哀愁。这也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如频繁的战争、迁徙,导致人们离散,无法维持家庭团聚。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这首诗相关,但用户没有提供具体信息,所以只能基于诗的内容进行推测。可能作者是女性,或者男性,但诗中提到“女功”和“缝制”,更倾向于女性视角。因此,创作背景可能是一位女性在等待丈夫或爱人归来,亲手缝制衣物寄托思念,同时感叹时间的流逝和无法团聚的痛苦。
总结起来,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战乱或动荡的年代,与亲人分离,无法及时相聚。通过缝制衣物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牵挂,同时感叹岁月流逝带来的变化和无奈。诗中可能包含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逢,但又深知现实的残酷,因此情感复杂,既有希望又有悲伤。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个人在离别后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从诗中可推测作者可能是古代女性,她亲手缝制衣物寄给远行的丈夫或爱人,寄托牵挂与祝福。诗中"秋帛"暗示季节更替与时光流逝,"鬓成丝"则流露出岁月催人老的哀愁,反映出当时交通不便、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作者或许经历了长期分离,既渴望重逢又担忧无法实现,这种复杂情感在"握手唯是悲"中达到高潮。诗中反复出现的"寄"字,暗示着当时书信往来困难,人们更依赖实物传递情感,这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本文标题:寄卢俨员外秋衣词_于鹄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83.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寄远空以心,心诚亦难知。箧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缝制虽女功,尽度手自持。容貌常目中,长短不复疑。斜缝...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