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
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
###逐句翻译
-我不是那高柳下隐逸的人,只是自己喜爱在竹林中悠闲。
-我的才能不像住在东里的人那样出众,我愚笨是因为在北山。
-小路荒芜寒冷还没打扫,白天门常关着。
-比不上鸱夷子,在悠悠的烟水之间自在逍遥。
###词句鉴赏
-**“自爱竹林闲”**:“自”字很妙,强调是自己主动喜爱这种竹林中的闲适,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就好像一个人说“我就爱这样”,很有个性。
-**“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这两句对仗工整。“径荒”对“门设”,“寒未扫”对“昼长关”。通过描写小路荒芜、门常关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一种清冷、幽静、孤寂的氛围,仿佛能看到那无人问津的住所。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这里用了对比,把自己和鸱夷子对比。鸱夷子能在烟水间悠悠自在,而自己却不能,传达出一种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自己不得的无奈,很能引起人的共鸣,就像我们看到别人能做而自己做不到的事会有点小失落一样。
再分析具体诗句。第一句“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可能表达作者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柳树,而更喜欢竹林中的闲适生活。第二句“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提到才学不同而居住在东里,愚钝则住在北山,可能是在对比自己的处境或才华。第三句“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描绘了荒芜的小径和长时间关闭的门,可能暗示作者隐居已久,生活清苦。最后一句“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提到鸱夷子,可能是指古代隐士,如范蠡,而“烟水间”则进一步强调了隐逸的意境。
然后,我会考虑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士,厌倦了世俗生活,选择归隐山林。诗中提到的“东里”和“北山”可能是指具体的居住地,或者象征不同的生活状态。同时,作者可能在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或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比如与范蠡相比,自己仍未能达到那种超然物外的状态。
还要注意诗中的对比手法,比如“高柳”与“竹林”,“才异”与“愚因”,这些对比可能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或对现实的反思。此外,诗的结尾提到“烟水间”,可能暗示作者希望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宁静。
最后,综合这些分析,我会整理出一个连贯的创作背景,说明作者可能生活在某个时期,由于对世俗的不满或追求隐逸生活,创作了这首诗,表达内心的闲适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想象:
1.**隐逸情怀的寄托**
诗中"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高柳象征世俗名利的浮华,竹林则代表清幽自然的归宿,暗示作者可能因厌倦官场纷争或社会喧嚣,选择远离尘世,寄情山水。这种情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常见,文人常以竹林、幽居等意象表达隐居志向。
2.**自我认知的矛盾**
"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通过"才异"与"愚因"的对比,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或许作者曾因才华出众而受人瞩目(东里),却因性格疏狂或遭遇挫折(北山)而选择归隐。这种矛盾体现了士人阶层在现实与理想间的挣扎,常见于唐代文人如李白、白居易的作品中。
3.**生活状态的写实**
"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描绘了诗人隐居后的日常场景。荒芜的小径与未扫的积雪,暗示长期隐居导致生活清苦;白天紧闭的门扉则表现出与世隔绝的状态。这种生活细节的描写,可能源于作者亲身经历,或对隐士生活的真实观察,常见于宋代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
4.**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将自己与古代隐士鸱夷子(传说中范蠡隐居五湖)相比,表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作者或许在隐居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仍未能达到范蠡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自省式的感慨,反映了文人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综合来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中唐或宋初,作者可能是因仕途失意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选择归隐的文人。诗中通过自然意象与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隐逸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同时流露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创作背景符合古代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与入世的辩证关系。
本文标题:洛中士君子多以平泉见呼愧获方外方之名…奉寄刘宾客_李德裕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261.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非高柳下逸,自爱竹林闲。才异居东里,愚因在北山。径荒寒未扫,门设昼长关。不及鸱夷子,悠悠烟水间。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