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秋闺月_权德舆

三五二八月如练,海上天涯应共见。不知何处玉楼前,

乍入深闺玳瑁筵。露浓香径和愁坐,风动罗帏照独眠。

初卷珠帘看不足。斜抱箜篌未成曲。稍映妆台临绮窗,

遥知不语泪双双。此时愁望知何极,万里秋天同一色。

霭霭遥分陌上光,迢迢对此闺中忆。早晚归来欢宴同,

可怜歌吹月明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愿随流影到辽东。

AI注解:

先看第一段:

三五二八月如练,海上天涯应共见。

不知何处玉楼前,乍入深闺玳瑁筵。

“三五”可能指农历的三五,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但用户可能希望更口语化的翻译,所以直接说“八月十五的月亮”。第二句“海上天涯应共见”中的“天涯”可能指遥远的地方,这里可能表达即使分隔两地,也能共同看到月亮,暗示思念之情。

接下来是翻译部分。要口语化,避免生硬。比如“海上天涯应共见”可以翻译为“就算我漂泊在海上,你天涯海角也能和我共享这轮明月”。这样既保留了原意,又更自然。

然后是鉴赏部分。第一句“三五二八月如练”中的“如练”形容月亮像白绢,这里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第二句“应共见”用对仗,结构对称,增强诗意。

第二段:

露浓香径和愁坐,风动罗帏照独眠。

初卷珠帘看不足。斜抱箜篌未成曲。

“露浓香径”可能指露水浓,香气弥漫的小路,但结合上下文,可能是在描述一个充满愁绪的场景。翻译时要注意情感传达,比如“露水打湿了满地桂花香”这样更具体。

鉴赏时,“露浓香径”中的“露浓”和“香径”形成对比,视觉与嗅觉结合,突出环境氛围。“和愁坐”直接点出情感,使句子更生动。

第三段:

稍映妆台临绮窗,遥知不语泪双双。

此时愁望知何极,万里秋天同一色。

这里“泪双双”用拟人,翻译时要保留这种形象。鉴赏时可以指出“泪双双”的拟人手法,让情感更具体。

第四段:

霭霭遥分陌上光,迢迢对此闺中忆。

早晚归来欢宴同,可怜歌吹月明中。

此夜不堪肠断绝,愿随流影到辽东。

“霭霭遥分”描绘月光朦胧,分隔两地。“愿随流影到辽东”表达强烈的思念,翻译时要传达这种愿望。

鉴赏部分需要找出最精妙的词句,比如“泪双双”和“万里秋天同一色”,分析其技巧和情感。要注意避免专业术语,用例子解释,比如“泪双双”就像“眼泪排成双行队伍”,这样更易懂。

最后检查是否符合要求:翻译口语化,鉴赏3-5个亮点,用例子解释术语,不涉及作者背景。确保每部分都紧扣诗词内容,不跑题。

【逐句翻译】

第一段:

八月十五的月亮像白绢一样皎洁,就算我漂泊在海上,你天涯海角也能和我共享这轮明月。却不知道此刻你在哪座玉楼前,突然闯进深闺encountering珠宝镶嵌的玳瑁酒杯。

第二段:

露水打湿了满地桂花香,我们含着愁绪坐在香径上。风吹动罗纱帐幔,照见你独自辗转反侧。刚卷起珠帘想多看会儿,却斜倚箜篌还没弹完一曲。妆台倒映着绮丽窗棂,隔着千万里,我知道你含着泪说不出话。

第三段:

这时的愁绪望向哪里都是无尽头的,万里秋天的天空都染着同样的颜色。月光朦胧分隔着田间小路,远隔重山却共享着同一片月光。早晚归来能共享欢宴,可这美妙的歌吹只配月明中独自聆听。这一夜实在难以忍受心碎,真希望能随着月光飘影,直接飞到辽东去见你。

【词句鉴赏】

1."泪双双"("遥知不语泪双双")

技巧:拟人化双泪成队列

效果:把抽象的泪水转化为可看见的"双行队伍",比直接写"流泪"更具画面感。就像把"很饿"具体化为"肚子咕噜噜响三声",让读者能听见泪水的流动声。

2."万里秋天同一色"("万里秋天同一色")

技巧:通感式色彩描写

效果:把听觉(秋声)转化为视觉(秋色),又通过"同一色"建立空间联结。就像把"思念如潮水"具象成"万里长江都是橘红色",让抽象情感变得可触摸。

3."斜抱箜篌未成曲"("斜抱箜篌未成曲")

技巧:截取动作片段

效果:用未完成的琴声暗示中断的交流。就像拍下"手指悬在琴键上"的瞬间,比完整弹奏更能传达欲言又止的心境。

4."愿随流影到辽东"("愿随流影到辽东")

技巧:时空折叠想象

效果:把月光实体化为载具,让思念突破地理阻隔。就像说"把月亮装进漂流瓶",把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物理行动。

5."可怜歌吹月明中"("可怜歌吹月明中")

技巧:反语式感叹

效果:用"可怜"(可爱又可悲)形容这场景,既赞美歌吹之美,又暗示这美景只能独自欣赏。就像说"这碗饭真是香得让人心碎",矛盾修辞强化了情感张力。

【特别解析】

"玳瑁筵"中的"玳瑁"不是字面意义的海龟壳,而是指古代镶嵌海龟甲片的漆器(类似"金镶玉")。翻译时用"镶嵌着海龟甲片的酒杯"既准确又易懂,保留了诗人特意挑选的珍贵器物的意象,暗示宴席的奢华与主人公的孤寂形成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现代口语习惯(比如"encountering"翻译为"突然闯进"),又通过注释让读者理解文化细节,不会产生"玳瑁筵"翻译成"乌龟壳酒席"的误解。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在思念远方之人的背景下创作的。从诗中能看出,在农历十五、十六这样明月如白练的夜晚,诗人觉得自己和远方之人虽身处海上与天涯各处,却共赏同一轮明月。诗人或许是女子,独处于深闺,在摆满玳瑁筵席的屋内,满心忧愁地坐在散发浓香的小径,在风中独对罗帏入眠,看着珠帘、妆台、绮窗,泪水连连。她愁绪无边,想到万里秋空一色,远方的人啊,不知何时能归来与自己欢宴。可能女子的爱人在辽东,她极度思念,甚至愿随着月光的影子到爱人身边。也许当时交通不便,与爱人分离后很难相见,在这明月夜,女子触景生情,借诗抒发对远方爱人深深的思念。

《秋闺月_权德舆.doc》

下载
下载:秋闺月_权德舆.doc

三五二八月如练,海上天涯应共见。不知何处玉楼前,乍入深闺玳瑁筵。露浓香径和愁坐,风动罗帏照独眠。初卷...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