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质自坚贞,因人一扣鸣。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
杳杳疑风送,泠泠似曲成。韵含湘瑟切,音带舜弦清。
不独藏虹气,犹能畅物情。后夔如为听,从此振琮琤.
###逐句翻译
-“表质自坚贞,因人一扣鸣”:它(可能是某种器物)本身质地就坚贞,因为有人一敲击就发出声响。
-“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安静的时候能和金属(器物)一起发出声响,奇妙地和音乐同个声音。
-“杳杳疑风送,泠泠似曲成”:那声音悠远得好像是风送来的,清脆悦耳好似一曲(美妙的音乐)形成了。
-“韵含湘瑟切,音带舜弦清”:韵味包含着湘瑟(那种乐器)的真切,声音带着舜弦(那种乐器)的清越。
-“不独藏虹气,犹能畅物情”:不只是蕴含着如彩虹般的气质,还能够抒发万物的情感。
-“后夔如为听,从此振琮琤”:后夔(传说中的乐官)如果来听,从此(这声音)就会(像玉相碰)发出琮琤的美妙声响。
###词句鉴赏
-**“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这里把所描述的器物发出的声音和金属、音乐作类比,让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声音的美妙。就好像说这个东西发出的声音,安静的时候和金属声一样好听,还能和音乐声一样美妙,很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特质。
-**“杳杳疑风送,泠泠似曲成”**:“杳杳”描绘声音的悠远,“泠泠”形容声音的清脆,这两个叠词用得妙。就像我们说“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流水声一样,叠词能增强声音的画面感。“疑风送”“似曲成”又用了比喻,把声音想象成风送来的,像一曲音乐形成,很有诗意地传达出声音的美妙和给人的想象空间。
-**“韵含湘瑟切,音带舜弦清”**:借助湘瑟、舜弦这两种传说中很美妙的乐器,来形容所写声音的韵味和音色。就好比说一个人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美,这里是说声音的韵味像湘瑟那么真切,音色像舜弦那么清越,让读者对声音的美妙有更具体的感受。
接下来,我需要思考这些意象和用典可能的出处。例如,“湘瑟”可能与《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有关,而“舜弦”可能涉及到舜帝的传说,这两者通常出现在古诗中,尤其是以典故为背景的诗篇。同时,“赤松”可能暗示作者有隐逸之志,因为赤松是传说中仙人所居,这可能与魏晋时期的隐逸诗风相关。
还要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例如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情况。可能这首诗是五言绝句或律诗,押平声韵,结构整齐,显示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掌握。
然后,结合这些元素,推测作者的创作背景。比如,作者可能生活在崇尚文化、重视音乐的士大夫阶层,或者有文人雅士的背景。也可能作者有仕途失意,转而寄托于音乐和自然,表达内心的高洁和坚持。另外,考虑到用典较多,作者可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可能在朝代更替或政治动荡时期,借古抒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需要确保分析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词汇,让读者容易理解。同时,要确认是否所有信息都围绕创作背景,不涉及其他无关的问题。可能还要注意诗中是否有情感表达,如孤独、高洁、坚持等,这些都是分析创作背景的重要线索。
这首诗中的意象如"金玉之声"、"湘瑟舜弦"、"后夔"等,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人修养和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从诗中"不独藏虹气"的隐逸意象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文人常借山水之景寄托情怀。而"振琮琤"中提到的古代乐器及乐官典故,暗示作者可能有过与音乐相关的经历,或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处境。诗中"质自坚贞"的表述,又反映出作者坚守气节、追求高洁人格的志向,这与文人阶层在动荡时代常见的精神追求相契合。
本文标题:赋得玉声如乐_潘存实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43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表质自坚贞,因人一扣鸣。静将金并响,妙与乐同声。杳杳疑风送,泠泠似曲成。韵含湘瑟切,音带舜弦清。不独...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