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_曹松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AI注解:

先看第一首诗:“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这两句描绘天空高远,淮河和泗水的水色显得洁白,料子可能指船帆,趋修程是赶路。翻译时要自然,比如“天空湛蓝,淮泗两河的水面泛着白光,船帆正驶向远方的行程。”这样比较口语化。

接下来是“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汲水可能指船在航行,水声让山看起来在动,扬帆时感觉岸在移动。这里用“疑”和“觉”表达动态,可能用拟人,比如山在动,岸在行,增强画面感。

第二首诗:“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云离开京口的树,雁飞入石头城,这里“离”和“入”形成对比,可能用对仗。然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夜晚思念,山峰上霜露生成,这里“霜露生”有拟人,让自然现象带有情感。

鉴赏部分要找亮点,比如“疑山动”和“觉岸行”中的拟人,让自然景物有动态,增强画面。还有“云离京口树”和“雁入石头城”的对仗,结构工整。最后“霜露生”用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表达思念。

需要注意用户可能希望深入浅出,所以解释技巧时要简单,比如拟人就是让山、岸像人一样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避免专业术语,保持口语化,确保用户能轻松理解诗词的美。

【逐句翻译】

第一首:

天空湛蓝,淮泗两河的水面泛着白光,船帆正驶向远方的行程。

船在汲水时仿佛看到山峦在晃动,扬帆时又觉得两岸在缓缓后退。

第二首:

云朵从京口城外的树木间飘离,大雁飞入石头城的天际。

夜深人静时分,我遥遥思念远方,只见群峰上凝结着晨霜和露水。

【词句鉴赏】

1."疑山动"与"觉岸行"(拟人手法)

这两句用"疑"和"觉"两个动词,让山峦和岸景产生人格化的动态。就像我们看到船在江面行驶时,常会错觉两岸在移动,诗人用这种错觉来表现行船的真切感受,让自然景物充满生命气息。

2."云离京口树"与"雁入石头城"(工整对仗)

"云离"对"雁入","京口树"对"石头城",形成空间与时间的交错。云朵飘离树木,大雁飞入城池,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的流动,又暗含了离别与归来的意象。

3."霜露生"(拟人化自然现象)

"霜露生"三个字仿佛在说山峰自己生出了霜露,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自然景物带有情感温度。就像我们常说"月有阴晴圆缺",诗人把霜露的生成写得像某种情感的具象化,暗示着思念的凝结。

4."后夜分遥念"(时间的错位感)

"后夜分"本是深夜,却与"遥念"形成时空错位。就像我们深夜独坐时,总感觉时间被拉得很长,这种时间的延展感让思念更显绵长,让整个画面笼罩在朦胧的愁绪中。

AI诗词背景分析:

这首诗作者应是在送友人远行时创作的。从诗中看,当时所处之地应靠近淮水、泗水,天空高远,水面开阔。友人即将踏上漫长旅途,作者可能是在码头送别。作者望着友人汲水,因视觉错觉仿佛山在动;友人扬帆起航,又感觉江岸在往后行。友人逐渐远去,云彩远离京口的树木,大雁飞向石头城方向。到了夜晚,作者格外思念友人,想象友人前行途中各山峰上已有霜露生成。创作背景大概在秋日,作者与友人于淮泗带分别,因不舍而作此诗表达牵挂。

下一篇:最后一页

《秋日送方干游上元_曹松.doc》

下载
下载:秋日送方干游上元_曹松.doc

天高淮泗白,料子趋修程。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后夜分遥念,诸峰霜露生。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