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干青山下,卓立白云际。濯似春筠茎,奇如夏峰势。
赏者空往来,亭亭几千里。
###译文
在青山之下它高耸挺立,在白云之间它卓然屹立。它光洁如春天的竹茎,奇特如夏天的山峰之态。观赏的人白白来来往往,它挺拔高耸绵延几千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卓然不凡的景致。开篇两句以“竦干”“卓立”,生动展现其于青山白云间的挺拔高耸之姿。“濯似春筠茎,奇如夏峰势”运用比喻,将其外观的光洁与形态的奇特形象呈现。结尾“赏者空往来,亭亭几千里”,一方面写出观赏者难以真正领略其美,另一方面强调其广阔绵延、超凡脱俗,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含蓄传达出诗人对所咏之物的独特感受与赞美之情。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这首诗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是在某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比如山间或水边,看到一座高耸的亭子或山峰,周围环境清幽,于是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季节,比如春天或夏天,因为诗中提到了春竹和夏峰,所以可能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创作的。另外,“赏者空往来”可能暗示作者独自欣赏景色,周围游客众多但无人交谈,感到孤独或超然。
还要考虑诗中的“亭”字,可能是指一个具体的建筑,比如一座建在山中的亭子,周围有青山绿水,白云缭绕,作者在亭中远眺,看到周围的自然景观,从而联想到自己的情感或境遇。可能作者当时处于一种隐逸或避世的状态,或者是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世俗的疏离。
另外,诗中的“濯似春筠茎”中的“濯”可能有洗涤、净化的意思,而春筠茎是春天的新竹,象征着生机和清新。而“奇如夏峰势”则可能形容山峰的奇特和雄伟。这些意象结合起来,可能表达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或者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写照。
综合以上分析,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山间或水边,作者独自观赏一座高耸的亭台或山峰,周围环境清幽,游客众多但无交流,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内心的孤高。创作时间可能在春末夏初,地点可能是在山中或水边的亭台。作者可能处于隐逸或避世的状态,或者是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的疏离。
青山之下挺拔高耸,直抵云霄之间。其形如春日新竹般洁净清润,姿态似夏日山峰般奇伟壮观。虽有无数赏景之人往来穿梭,却只见这亭台孤高独立,绵延千里而不与人语。
本文标题:游枋口_郑辕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7980.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竦干青山下,卓立白云际。濯似春筠茎,奇如夏峰势。赏者空往来,亭亭几千里。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