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卢征君,高卧嵩山里。百辟未一顾,三征方暂起。
坦腹对宰相,岸帻揖天子。建礼门前吟,金銮殿里醉。
天下皆餔糟,征君独洁己。天下皆乐闻,征君独洗耳。
天下皆怀羞,征君独多耻。银黄不妨悬,赤绂不妨被。
而于心抱中,独作羲皇地。篮舆一云返,泥诏褒不已。
再看缑山云,重酌嵩阳水。放旷书里终,逍遥醉中死。
吾谓伊与周,不若征君贵。吾谓巢与许,不若征君义。
高名无阶级,逸迹绝涯涘。万世唐书中,逸名不可比。
粤吾慕真隐,强以骨肉累。如教不为名,敢有征君志。
###译文
我敬爱卢征君,他高卧在嵩山之中。众多官员他都不屑一顾,多次征召才暂时出山。袒露胸腹面对宰相,掀起头巾揖拜天子。在建礼门前吟诗,在金銮殿里沉醉。天下人都浑浑噩噩,征君独自洁身自好。天下人都乐于听闻俗事,征君独自洗耳不听。天下人都不知羞愧,征君独自多有羞耻之心。金银官印不妨悬挂,红色绶带不妨披戴。但在他的内心怀抱中,独是上古羲皇时的境地。坐着竹轿一旦返回,皇帝的诏书不断褒奖。再看缑山的云彩,重新酌饮嵩阳的泉水。在旷达的心境中于书里终老,在逍遥的醉意中死去。我认为伊尹和周公,不如征君尊贵。我认为巢父和许由,不如征君有义。高尚的名声没有等级之分,超逸的事迹无边无际。万代之后的唐书中,他的高逸之名无人可比。我羡慕真正的隐士,却被骨肉亲情所累。如果能做到不为名利,怎敢没有征君那样的志向。
###鉴赏
这首诗是对卢征君的高度赞颂之作。开篇点明卢征君高卧嵩山的隐士身份,以及其面对征召的态度,凸显出他的高逸超脱。诗中通过一系列对比,如“天下”众人与征君在行为、心境上的反差,展现了征君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品格。他虽短暂出仕,却保持自我,无论是对宰相还是天子,都有着独特的姿态。“坦腹”“岸帻”等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其不羁形象。诗中还将他与伊尹、周公、巢父、许由等贤士相比,认为他的尊贵和义举更胜一筹,进一步强调其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以自己的羡慕和无奈,从侧面烘托出卢征君真隐的可贵,整首诗感情真挚,对卢征君的形象塑造丰满,表达出对高尚隐士精神的推崇。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卢仝的生平。卢仝是中唐诗人,以《玉川子诗集》闻名,他的诗风豪放,喜欢用夸张和讽刺。这首诗可能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士人之间有清流与浊流的对立。卢仝可能借赠诗表达对隐士的推崇,同时也暗讽朝廷的腐败,或者抒发自己未能入仕的无奈。
诗中的嵩山和缑山是河南的名山,可能征君就隐居在此。诗中提到“建礼门前吟,金銮殿里醉”,说明征君虽然曾入仕,但后来又归隐,可能经历了仕与隐的转变。卢仝可能在仕途受挫后,向往这种高洁的生活,所以创作此诗。
另外,诗中提到“吾谓伊与周,不若征君贵”,这里伊尹和周公是古代贤相,卢仝认为他们不如征君,可能是在贬低权贵,赞扬隐士。同时,结尾“吾谓巢与许,不若征君义”,巢父和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这里可能是在比较不同类型的隐士,突出征君的独特。
需要确认的是,这位征君是否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的。如果是真实人物,可能需要查找历史记录,但用户要求想象背景,所以可能结合虚构和真实元素。中唐时期,隐士文化盛行,朝廷多次征召隐士,但这些人多保持清高,拒绝出仕。卢仝可能身处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此诗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向往。
还要注意诗中的意象,如“坦腹对宰相,岸帻揖天子”可能描述征君在朝堂上的傲慢态度,但最终选择归隐。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权力的蔑视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总结,背景应该是中唐时期,卢仝在仕途或社会现实中感到不满,通过赞美一位拒绝出仕、保持高洁的征君,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征君可能是一位真实或虚构的隐士,隐居嵩山,拒绝朝廷的征召,保持独立人格。卢仝借此诗抒发个人志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的推崇和隐逸文化的盛行。
卢仝(约771年—835年),字茂明,号玉川子,范阳(今北京一带)人,中唐诗人。他性格豪放,好饮酒,诗风奇谲,以讽刺时弊、表达个人情怀见长。这首诗题为《赠卢征君》,但诗中并未明确交代“征君”是谁,但从诗中内容看,这位“征君”应是一位拒绝出仕、保持高洁的隐士,可能与卢仝同时代或稍晚。卢仝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腐败,许多士人选择归隐以保持人格独立。诗中对“征君”的赞美,既是对隐士文化的推崇,也暗含了卢仝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他虽有才华,却未能完全摆脱仕隐之间的矛盾,诗中既有对权贵的蔑视,也有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背景设定在中唐时期,诗人借赠诗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的推崇与现实政治的冲突。
本文标题:七爱诗。卢征君(鸿)_皮日休
本文链接:http://www.guwenshu.com/p/20250711/158009.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吾爱卢征君,高卧嵩山里。百辟未一顾,三征方暂起。坦腹对宰相,岸帻揖天子。建礼门前吟,金銮殿里醉。天下...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