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凉似三秋景,清无九陌尘。与余同病者,对此合伤神。
###逐句翻译
上巳节接着寒食节,清晨的黄莺和花朵都很稀少。那小雨就像微微地泼洒着火一样(这里形容雨的状态),那些踏青的人也是匆匆忙忙的。天气凉得就好像是深秋的景色,清新得没有那繁华街道上的尘土。和我一样有“病”(这里可理解为有着相似心境等)的人,面对这样的景色应该会伤心。
###词句鉴赏
-**“微微泼火雨”**:“微微”和“泼火”的搭配很妙。“微微”写出雨的细小、轻柔,“泼火”是一种很有画面感的说法,把雨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好像这雨有着一种特别的动态,让读者能想象到那雨丝的样子,很有表现力。
-**“草草踏青人”**:“草草”一词,把踏青人的那种匆忙、敷衍的状态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别人在节日里本应是悠闲享受的,可这里的人却如此“草草”,暗示出一种不太愉快或者无奈的情绪,从侧面也能感受到作者可能的心境。
-**“凉似三秋景”**:用“三秋景”来比喻当下的“凉”,很形象。“三秋”是秋天,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是凉爽甚至有些清冷,这样一比喻,读者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天气的凉,而且通过这种比喻,也传达出一种类似秋天的寂寥、冷清的氛围。
接下来,“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这两句描绘了细雨和踏青的人群。泼火雨可能是指春雨,因为火代表温暖,泼火雨可能意味着春雨的凉爽,或者雨势不大但能冲刷余火,这里可能有双关含义。草草踏青人则表现出踏青活动的匆忙或简略,可能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轻松,或者外界环境的限制。
第三句“凉似三秋景,清无九陌尘”这里“三秋”可能指深秋,而“九陌”指的是京城中的街道,可能作者在用对比手法,将当前的凉爽天气与深秋相比,同时提到街道上的尘埃被清除,可能暗示作者身处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或者有某种净化的象征。
最后两句“与余同病者,对此合伤神”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提到与自己有同样病痛的人,一起感到悲伤。这里的“病”可能指身体疾病,也可能指内心的忧郁或对现实的不满,而“合伤神”则说明作者与他人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背景下,与朋友或同道中人共同感慨。
结合这些分析,作者可能生活在古代,可能是在某个春天的节日,如上巳节或寒食节,此时天气转凉,可能有疾病困扰,或者作者感到内心的忧郁。诗中提到的“同病者”可能暗示作者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如宫廷或文人圈子,与同样处境的人交流。同时,诗中的景象描绘可能反映出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作者是否在表达对时局的不满,或者对个人遭遇的哀叹。比如,如果作者身处动荡时期,可能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愁绪。或者,作者可能在病中,与同样病痛的友人共度,借诗抒发孤独与忧伤。
此外,诗中的“泼火雨”和“凉似三秋”可能有更深层的隐喻,比如用自然现象来象征内心的冷清或外界的压迫。而“草草踏青人”可能暗示作者对踏青活动的不感兴趣,或者因某些原因无法尽情参与,表现出一种无奈或压抑的情绪。
最后,综合这些元素,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一个春天的节日,作者身体不适或内心忧郁,与同样处境的友人一同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节日氛围,表达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或对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描绘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相接时的春日景象,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忧伤。从诗中“莺花寥落晨”可推测,作者可能身处一个早春时节,万物初生却略显凋零的环境,暗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微微泼火雨”与“凉似三秋景”形成对比,既写出春雨的凉意,又暗含对时局或人生境遇的冷清感受。末句“与余同病者,对此合伤神”点明作者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处一室,因相同的困境(如疾病、仕途坎坷)而感伤。整体来看,作者可能在病中或仕途失意时,借节令与自然景象抒发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哀愁。
本文标题:上巳(一作上巳日寄韩公)_唐彦谦
本文链接:https://www.guwenshu.com/p/20250911/161136.html
本站内容及图片部分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凉似三秋景,清无九陌尘。与余同病者,对此合伤神。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