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闻雁_卢汝弼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瀚海应嫌霜下早,
湘川偏爱草初薰。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
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

AI注解:

###逐句翻译

秋风呼呼地吹着,把尘埃都吹得安静下来了。边境的大雁迎着风,叫声里带着呜咽,一群一群的。沙漠里的(大雁)应该是嫌弃霜下得太早了。湘江那地方的(大雁)偏偏喜爱草刚开始散发香气(的时候)。在芦苇荡停留的地方靠着沙岸,从榆塞飞过的时候穿过傍晚的云彩。什么地方最能增添羁旅之人的愁恨呢?(是)在竹窗前,残月照着,酒醒后听到(雁叫声)。

###词句鉴赏

1.**“边雁迎风响咽群”**:“咽”字用得精妙,把大雁的叫声拟人化了,就好像大雁因为某些情绪(比如旅途艰辛等)而声音哽咽,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

2.**“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沙漠(瀚海)和湘江(湘川)进行对比,一边是大雁嫌弃霜下得早,一边是大雁偏爱草香,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大雁对不同环境的不同感受,也从侧面反映出环境的差异,同时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感,仿佛大雁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情绪”。

3.**“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这两句很动人。通过提问“何处最添羁客恨”,然后给出答案“竹窗残月酒醒闻”,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场景。在竹窗前,残月照着,人刚从醉酒中醒来,听到雁叫声,那种孤独、愁闷的羁旅之恨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愁绪。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要确定诗的结构。这首诗看起来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分为四联。对仗工整,押韵可能在每联的末尾。比如“埃氛”和“群”、“霜下早”和“草初薰”等,不过需要确认押韵是否正确。可能作者在押韵上有些变化,但整体结构符合律诗的特点。

然后,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秋风萧瑟通常用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边雁迎风响咽群可能暗示边塞的孤寂和思乡之情。瀚海和湘川分别指广阔的海洋和湘水,可能象征着不同的地理区域,或者作者在不同地点的经历。芦洲和榆塞可能指芦苇丛生的水边和边塞的榆树,进一步强调边塞环境。竹窗残月酒醒闻,这里可能有夜晚独坐、借酒消愁,听到边雁的声音,表达思乡的愁绪。

接下来,考虑可能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是在边塞或异乡,面对秋天的景象,引发对家乡的思念。诗中提到的边雁、瀚海、湘川等意象可能暗示作者有边塞戍边的经历,或者曾到过南方的湘川,现在又在北方的边塞,形成对比。芦洲宿处和榆塞飞时可能描绘了作者在边塞的夜晚,看到芦苇和榆树,听到边雁的声音,感受到孤独和思乡。

还要注意诗中的一些细节,比如“霜下早”和“草初薰”可能暗示季节的变化,或者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竹窗残月酒醒闻,这里可能有借酒消愁,醒来后听到边雁的声音,加深了思乡的情感。可能作者在战乱或仕途奔波中,客居他乡,面对秋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需要确认是否有历史人物或典故的引用。比如“边雁”可能指边塞的候鸟,常用来象征离别或思乡。“湘川”可能指湘江流域,可能与屈原等文化象征有关,但不确定。或者作者可能在湘川有特定的经历,现在又在边塞,形成对比。

另外,诗中的“羁客”指漂泊在外的人,说明作者可能长期在外,无法归家,因此对家乡的思念尤为强烈。残月和酒醒可能暗示深夜独处,借酒浇愁,醒来后更感孤独,听到边雁的声音,加深了思乡的情感。

综合这些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边塞或异乡,面对秋天的景象,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可能作者有戍边或迁徙的经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需要进一步考虑作者的生平,比如是否在唐朝或宋朝有类似的边塞诗人,或者是否有特定的历史事件背景。

最后,确保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词汇,同时详细说明创作背景,包括可能的地点、时间、作者身份和情感动机。

这首诗通过秋日边塞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愁绪。作者可能是一位长期戍边或客居异乡的文人,身处西北边疆或北方要塞,秋风起时,目睹边雁南飞、芦苇沙岸、榆树晚云等物候变化,触景生情。诗中"瀚海应嫌霜下早"暗示边塞寒冷早至,而"湘川偏爱草初薰"则可能暗含对江南故乡的怀念,形成南北地域的对比。"竹窗残月酒醒闻"描绘了深夜独坐、借酒消愁的情景,醒来后听到边雁鸣叫,更添离愁。这种情景可能发生在战乱时期或仕途奔波的背景下,作者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将个人情感与边塞苍凉融为一体,展现出典型的游子情怀

《闻雁_卢汝弼.doc》

下载
下载:闻雁_卢汝弼.doc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何处...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