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樊上漫作_元结

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
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

AI注解:

###逐句翻译

我家在郎亭下,又靠近樊水边。距离城郭大概五六里,坐着小船就能到门前。山上的竹子环绕着茅草屋,庭院中有清凉的泉水。西边有两座石峰,远远望去能让人忘却岁月。四周邻居都是打鱼的人,附近水中小块陆地有很多闲置的田地。我暂且想要学习耕种和钓鱼,就在这里养老吧。

###词句鉴赏

-**“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绕”字用得妙,把山竹环绕茅舍的状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就好像山竹是特意围绕着屋子生长一样,有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寒泉”,“寒”字既写出了泉水的清凉,又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觉,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泉水的丝丝凉意,传达出一种闲适、静谧的生活氛围。

-**“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引望”一词很精妙,它写出了诗人被西边双石峰吸引,忍不住眺望的状态。而“堪忘年”则更绝,看到这双石峰,竟然能让人忘却岁月的流逝,说明这景色太迷人了,让诗人沉醉其中,传达出诗人对这自然景色的极度喜爱和陶醉之情。

-**“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皆”和“多”字简单却有力,“皆”强调了邻居都是渔父这种单一的职业构成,“多”突出了闲田的数量。这两个字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生活气息,是一种质朴、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传达出诗人对这种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

AI诗词背景分析:

接下来,我会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前两联描述了地理位置和环境,比如“漫家郎亭下”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樊水边”则说明靠近河流。第三联提到“去郭五六里”,说明离城有一定距离,可能是在郊外或乡村。第四联中的“山竹绕茅舍”和“庭中有寒泉”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简朴的生活环境,可能暗示作者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

第五联“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中的“双石峰”可能象征着自然景观中的稳固和持久,而“引望堪忘年”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至于忘记了年龄,可能暗示作者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平静和慰藉。

后两联“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描绘了周围的生活场景,邻居都是渔夫,附近有空闲的田地,作者可能打算学习耕种和垂钓,以此来寻求晚年的生活。这让我想到作者可能是一位隐士,厌倦了官场生活,选择归隐山林,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考虑到这些意象和主题,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或宋代的文人有关,因为这些时期有较多的隐逸文学。比如,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喜欢描写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向往。或者可能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派诗人有关,他们的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

另外,诗中的“扁舟”、“渔父”、“闲田”等词汇可能暗示作者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在江南水乡,因为那里有河流和渔村。也可能作者本身有归隐的经历,或者有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因此借景抒怀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作者是否在表达对仕途的失望,转而追求隐逸生活?诗中的“求老焉”可能表明作者希望在此地安度晚年,因此创作背景可能与他放弃官职,选择归隐有关。同时,诗中提到的“去郭五六里”可能说明他居住的地方离城有一定距离,可能是在城郊的某个隐居之所。

另外,诗中的自然元素如山竹、寒泉、石峰等,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自然景色来寄托情感。这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比如经历过政治风波,或者生活困顿,从而转向隐居,寻求心灵的平静。

总结起来,作者可能是一位唐代或宋代的文人,厌倦了官场生活,选择归隐山林,居住在靠近河流的地方,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他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周围环境,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寻求晚年安宁的愿望。同时,诗中提到的“学耕钓”可能表明他有实际的农耕体验,或者希望学习这些技能来自给自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透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从内容推测,作者可能生活在唐代或宋代,当时文人常因仕途失意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选择隐居。诗中“去郭五六里”表明其居所远离尘嚣,可能在城郊或山林间。“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暗示周边环境以渔村和田地为主,生活节奏缓慢。作者提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说明他有意过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并希望在此安度晚年。这种描写与陶渊明、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风格相似,可能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上一篇:闻雁_卢汝弼
下一篇:最后一页

《樊上漫作_元结.doc》

下载
下载:樊上漫作_元结.doc

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四邻...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