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首页/诗词歌赋/经典词曲/正文

渭水西别季仑_崔国辅

陇外长亭堠,山深古塞秋。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AI注解:

###逐句翻译

-“陇外长亭堠,山深古塞秋”:在陇外那长长的驿道上,矗立着一个个的土堡(长亭堠是古时驿道上的标记)。大山深处,古老的边塞,到处弥漫着秋天的气息。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不明白那发出呜呜咽咽声音的河水,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情向西流淌呢?

###词句鉴赏

-**“呜咽”**:这个词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情感等,比如“小鸟在唱歌”,唱歌是人的行为,这里说小鸟唱歌就是拟人)。把水流动的声音说成是“呜咽”,仿佛水有了人的情感,在哀怨地哭泣,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种孤寂、惆怅的情感。

-**“何事向西流”**:这是一个问句,通过对河水向西流原因的询问,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借河水的流淌,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某种未知事物的探寻,使情感更加深沉、含蓄,让整首诗有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很能打动人心。

AI诗词背景分析:

首先,分析这两句诗的意象。第一句中的“陇外”指的是陇山之外,可能与边塞有关;“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常见于诗词中,如李白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堠”是古代的瞭望塔或标记,用于标记道路或边塞。第二句“山深古塞秋”描绘了深山中的古塞,秋天的景象,营造出苍凉的氛围。第三句“呜咽水”可能指的是呜咽的河流,带有哀怨的情感;“何事向西流”则是疑问,询问水流为何向西流,带有思乡或征战的情怀。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可能的作者背景。这些诗句中提到的边塞、长亭、古塞等意象通常与边塞诗有关,而边塞诗多产生于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因为当时国家强盛,边疆战争频繁,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材表达对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的感受,以及壮志未酬的感慨。因此,推测作者可能是唐代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岑参等。

进一步分析,“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这句中,水流向西可能象征着归乡的艰难,或者指战事的蔓延,也可能是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描写,表达内心的忧愁。结合“山深古塞秋”的深秋景象,可能暗示时间的流逝或战争的持久,英雄的迟暮。

再考虑作者的创作动机。边塞诗有时是为了反映当时的战事,歌唱将士的英勇,或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也可能作者有个人经历,如曾参与边塞征战,或者有亲友在边塞,激发了这种情感。此外,诗句结构简洁,可能作者在临别时写下,或是在战后的反思中创作。

需要注意,这些诗句可能出自同一首诗,或者被拆分,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可能出自李贺的《塞下曲》,或者类似的边塞诗。但用户没有提供整首诗,所以只能基于现有句子进行推测。假设是李贺的作品,因为他的诗常有超现实和哀怨的风格,这符合“呜咽水”的意象。

最后,综合所有因素,作者可能是在边塞地区,可能作为将领或文人,目睹了边塞的萧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或者看到水流的方向,引发对战争、归途、时间流逝的思考。同时,要确保用词简单,避免复杂术语,让解释易于理解。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边塞秋景中的孤寂情境,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可能是一位戍边将士或游历边地的文人。从诗中“陇外长亭堠”可以看出,作者身处陇山以西的边塞,长亭是古代送别亲友的地方,堠是标记道路的设施,这暗示着一种离别的氛围。而“山深古塞秋”则进一步强调了地处偏远、地形险峻的古塞,秋天的萧瑟感更添苍凉。

下一句“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中,“呜咽水”可能指边塞附近呜咽作响的河流(如玉门关外的疏勒河),也可理解为充满哀怨情绪的流水。水流向西的自然现象引发了作者的遐思,或许是因战事频繁,诗人感叹边塞的变迁与将士的归途艰难;也可能是借自然之景寄托对故土的思念,暗含“西行”象征征途或漂泊之意。

整体来看,作者或许经历了边疆的孤寂,或是因目睹战事而感伤,又或是借物抒情,表达对人生无常、命运漂泊的感慨。诗句虽简短,却通过边塞意象与自然现象的交织,勾勒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愁与壮志未酬的悲凉

《渭水西别季仑_崔国辅.doc》

下载
下载:渭水西别季仑_崔国辅.doc

陇外长亭堠,山深古塞秋。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点击下载文档
已下载280